|
本报山东讯(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朱振华)10月12—13日,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在山东枣庄召开。
“民俗文化是生活性文化,一旦失去其存在与发展的土壤,民俗文化就会慢慢消逝。”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认为,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倡导整体性保护,并充分尊重民俗文化承载主体的愿望、想法和情感,尤其不能忽视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与整体性民俗文化保护所呼应的是民俗研究的整体性转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刘铁梁告诉记者,相比以往民俗学研究中“资料和人分离”的状况,如今大批学者直接在生活的现场中研究文化,接触大量的人,也改进了研究方法,不再满足于单对文本资料做研究,而是将话语文本和交流语境联系起来,对民俗进行整体性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4日第510期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