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郭翠潇 摄
一、会议概况
2013年8月12日至15日,“《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蒙古、土耳其、尼日利亚、波兰等国家以及中国北京、内蒙古、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等省(自治区)、市以及台湾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20余位史诗艺人参加会议。全国《格斯(萨)尔》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内蒙古民委以及赤峰市和巴林右旗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民族画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等媒体记者参加会议并进行报道。本次会议由全国《格斯(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国际史诗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承办。
其中,学术研讨会于8月12日至13日进行两天,议题为,口传史诗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口传史诗保护方法、《格斯(萨)尔》保护与研究、《格斯(萨)尔》重要学术成果研讨。学术研讨会分A、B两组进行,两个组共有34位专家学者发表33篇论文,另外在《格斯(萨)尔》重要学术成果讨论会上有4位专家发言。学术研讨会议结束后,代表们观摩了巴林《格斯尔》史诗演唱、“首届格斯尔杯全国传统射箭邀请比赛”,参观了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展览以及周边旗县格斯尔文化风物传说遗迹等。
著名蒙古族史诗传承人金巴扎木苏为参观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展览的与会代表们演唱 郭翠潇 摄
二、分组讨论会A组总结
“《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分组讨论会A 组有16位中外学者发表论文。这16位学者来自于中国、蒙古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波兰和尼日利亚等6个国家,不仅有《格斯尔》专家,史诗专家,还有语言学家和文献学家,说明《格斯尔》的研究涉及到人类文化和人文学术的广泛领域。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作A组总结如下:
第一,《格斯尔》史诗本体研究方面
《格斯(萨)尔》史诗的本体研究,这次研讨会上出现了对史诗文本的新颖的阐释,《格斯(萨)尔》史诗的新的理论、方法论和理念,也落到了蒙古《格斯尔》乃至巴林《格斯尔》。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学者诺布旺丹博士首次在藏族《格萨尔》学界提出了《格萨尔》史诗的“文本化”概念,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历史人物格萨尔成为史诗人物的历史阐释的“文本化”过程。旺丹提出格萨尔从历史人物变成史诗人物经过了历史神话化、神话艺术化两个阶段,并且经过了佛教化。《格萨尔》史诗文本化的结果是史诗成为佛教经典,格萨尔成为藏民族的本尊神。旺丹的论文对蒙古《格斯尔》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80后女学者意娜的论文“作为历史流传物的《格萨尔》”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审视了《格萨尔》史诗,提出《格萨尔》是最典型的一种历史流传物,并指出其语言性特征中的二度转换问题,也探讨了《格萨尔》史诗的陈述和理解两种内容。意娜也观察到了《格萨尔》在当代的转变,特别之处《格萨尔》对后工业时代反思现代性中的重要精神价值。意娜的研究对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理解《格萨尔》史诗提供了学理性反思的个案。
日本爱知淑德大学教授藤井麻湖对《格斯尔》中马的隐喻进行了结构剖析,格斯尔把马驹放在阿如鲁高娃怀里,从而娶了她做妻子。藤井指出,这马驹就是隐喻,意思是如果阿如鲁高娃不嫁给格斯尔,将来她所生的孩子可能会被认为不合法。藤井的观点可能引起争论,但她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勇气值得赞赏。
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学者格日勒图“以小见大”,讨论了《格斯尔》对科尔沁口头史诗的广泛影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者哈斯朝鲁先生的论文讨论了著名格斯尔艺人罗布先生的《霍尔格斯尔》的师承关系以及表演方法的转变,以及史诗文本记录整理的过程。
著名格斯尔艺人罗布先生在研讨会上为专家学者演唱 郭翠潇 摄
巴林学者纳·宝音贺希格、孟和吉日嘎拉对巴林《格斯尔》文化做了具有温度和手感的描述,并且引起了热烈讨论。通过他们的发言,学者们强烈感受到巴林《格斯尔》的独特魅力。本土学者的声音迎来了美好的回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