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刘宗迪:《七夕》(三联“节日中国”丛书)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11461
 


书名:七夕

作者:刘宗迪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3年8月1日
页数: 20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装帧:平装
ISBN:9787108042668
所属丛书:三联“节日中国”丛书 

 


编辑推荐:

  “节日中国丛书”注重叙述过程中知识的准确性,并融入各位作者在长期从事节日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使之富于思想智慧:从节日的源流与文化内涵讲起,带读者领略节日饮食、节日仪式信仰、节日娱乐活动等民俗事象,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既涵盖仍存活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通过历史文献重现传统节日的历史状貌,重视传统节日的古今关联,以及节日文化的地方差异。“丛书”的写作目标则是雅俗共赏。作者们在大量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力求用精练、生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在细腻地讲述传统节日故事时,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品位、有趣味的阅读。在各位作者、有关专家、专业图像机构和摄影师的协助下,丛书还萃取了能传达传统节俗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希望以节俗的伦理美、艺术美、生活美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内容简介: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天变得格外多愁善感。“名誉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更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令人每当仰望星空,遥想岁月之时,不禁满怀怅惘。 然而,动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远古先人观象授时,女织男耕的传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与牛郎星河汉相隔之时,真实凉风乍起,由夏入秋之节,此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着纺线织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严冬。乞巧、观星等节俗无不与古人对初秋自然节律的洞悉与顺应息息相关。而宋代以后新兴的“水上浮”、“谷板”、“种生”、“摩睺罗”等节俗事项,则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透过民俗学的考察,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

作者简介:

  刘宗迪,1963年生,山东即墨人,副研究员。1979年入南京大学气象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民俗学,神话学,先秦文献,口头传统,民间文学。
 

目录


引子
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故事与七夕节的起源
(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 一个故事,多种说法
1. 牛郎织女为什么分离
2. 天河浮槎:古老的时光穿梭机
(三) 星空中的牛女故事
1. 天琴座的纺织娘
2. 星星如何成织女?
3. 天鹰座的牵牛郎
4. 两个牵牛争名分
5. 星星为什么叫牵牛?
6. 牛郎擂战国,穷小子成大将
(四) 聚散离合天注定
二、 沿风披弱缕,迎辉贯玄针
——七夕节的确立与七夕乞巧风俗
(一) 七夕节的确立
1. 七夕节期的确立
2. 西汉已有七夕节?
3. 东汉始有七夕节
(二) 七夕风俗与逸事
1. 腹中有书自风流
2. 七月七日,神仙升天
3. 拜星乞巧,献瓜供枣
4. 巧不巧,看蟏蛸
5. 结彩楼,上高台
(三) 南朝七夕:文人墨客调风月
(四) 唐朝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1. 家家乞巧望秋月,望尽红丝几万条
2. 乞巧志异
3. 七夕遇艳
4. 七月七日长生殿
5. 小楼昨夜又东风
6. 敦煌女郎拜牵牛
三、 古道犹西风,争说泥孩儿
——宋代七夕风俗及其异域渊源
(一) 盛况空前的宋代七夕
(二) 满城争说泥孩儿
(三) 摩睺罗之谜
(四) 遥远的回响:宋代的摩睺罗与西亚的塔穆兹
(五) 古道来西风:中亚七月“哭神儿”
(六) “摩睺罗”其名的来历
(七) 东京七夕盛况与胡商
(八) 七月初六乞巧之俗
四、 女儿祝七娘,男子拜魁星
——东南沿海的七夕拜魁星风俗
(一) 一枝独秀的广州七夕
1. 七月七,摆七娘
2. 南国尤存五代风
3. 七月六,祭康王
(二) 闽台儿郎拜魁星
1. 七月七日魁星诞
2. 流传自淳熙,独盛东海裔
3. 魁星之谜
4. 魁星本是天狼星
5. 天狼星:文人的保护神
6. 鬼一车,入东井
7. 闽台儿郎拜魁星
尾声:渐行渐远云间歌
后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下一条: ·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