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罗杨]被民间文艺润泽的华美人生
  作者:罗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18 | 点击数:3880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今天,民间文艺工作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同纪念和缅怀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先驱钟敬文先生。此刻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作为中华文明一半和中华文化根脉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而历代封建帝王视民间文化为草根唏以不屑。自“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起,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自觉地把民间文化作为反抗封建旧文化、创造现代新文明的有生力量。钟敬文先生从刘半农、郑振铎、周作人、董作宾等民俗学研究先行者那里以及西方文化人类学学者那里接手了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与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了民间文艺学理论体系,开辟了民俗文化学的学术领域,并朝着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方向发展。他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情怀来讴歌民间文学作品,抵制民俗学研究当中脱离田野、急功近利,将民俗学演变为现实斗争工具的不良趋势,凸显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学术独立精神和价值追求。他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及重视实证的学术研究新风气。天道酬勤,通过钟老和他的弟子们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如今民俗学终于发展为我国学科领域中的一棵硕果如花的参天大树,并以“中国学派”巍然屹立于世界民俗学之林。

  钟老一生浸润着民间文艺的乳汁,毕生致力于学者与民众的对接,专家与草根的对接,书斋与田野的对接,民族与世界的对接。1984年钟老在步入80高龄时众望所归地当选为继郭沫若、周扬之后的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晚年的钟老依然每天夜以继日埋头于民俗资料堆积的峡谷中,沉醉于民俗研究,不计功名利禄,排除世俗烦扰,清心寡欲浑然忘我,所有的心血都化作民间文艺的蜡炬在炽热地燃烧。钟老晚年还参与了中国民协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及编撰工作,并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主编,这也为中国民协后来开展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了前期的理论奠基和人才准备工作。大批具有民间文学研究天赋和兴趣的年轻学子,在他的感召下,走进了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殚精竭虑,薪火传承,确保了中国的民俗学在世界民俗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和强劲后劲。作为师长,他所展现出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大家风范和高尚学养,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优秀传统美德的自觉继承,他所发出的正能量无疑具有“灯塔效应”,成为引导年轻一代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灯盏。

  光阴荏苒,在钟敬文先生离开我们已10年的日子里,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间文化研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机遇。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非遗后时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以冯骥才主席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文艺界的中坚力量一道,在继续沿着钟敬文先生规划的民俗学研究方向前行的同时,不断地探索着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研究的新途径,以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理想。

  钟敬文先生一生筚路蓝缕、百折不回,将毕生献给了他所挚爱的民间文艺事业。或许,我们不易从他身上看到那些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惊天事件,而他内心所蕴含和身上所散发出那种治学严谨,虚怀若谷,雅量高致,善为人梯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精神力量在穿越历史的时空后仍然折射出熠熠华彩。缅怀钟老,方知世事之沧桑;缅怀钟老,方知事业之艰辛;缅怀钟老,方知民间文化之绚烂;缅怀钟老,方知生命之华美。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民间文学特别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所忘记,而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又特别需要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复兴底蕴的今天,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不是在书斋里穷其学理,或钻进象牙塔里舞文弄墨,最紧要的任务是融入到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与民族文化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钟老那样去不断揭示民间文化的真谛,彰显民间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时代品格,去完成钟老及老一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未尽事业,从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民间文艺的新辉煌。

  我相信,今后在我们为实现民间文艺事业理想的路道上,钟老学术思想的精魂将会始终与我们一起同行。

  (本文系作者在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报 2013年07月1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巍峙]“人民的学者”钟敬文
下一条: ·[刘锡诚]一个愿做泥土的人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