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周颖]新约圣经:绝对神授还是历史产物
  作者:周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18 | 点击数:16228
 

  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埃尔曼接着有新发现:马可笔下的耶稣不仅有意志坚强、作风果断、众望所归的领袖品质,而且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不仅会发怒,而且有疑惑和惊恐。但这些品质在《路加福音》中被削弱了,强调更多的是他的镇静和仁慈。教堂彩色玻璃上“和蔼的牧人”形象更多源自路加描绘的耶稣。埃尔曼仔细比较了两个福音描写耶稣遇难的一幕。《马可福音》里,耶稣被捉拿前,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开始感到惊恐,极为难过,原话是“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被捉拿后,门徒弃他而去,他被鞭打、戏弄、嘲笑、背叛和离弃。钉上十字架,说了什么呢?只一句:“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即使不是责备,也表达了临死前的绝望和困惑。再来看《路加福音》。路加笔下的耶稣不是默默无语,而是一直说个不停。去往刑场的路上,众多百姓跟随,妇女们为他号啕痛苦。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表明在这一刻,他仍然有超强的控制力。被钉上十字架,他说的话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仁慈和包容。跟耶稣同钉在十字架的有两个犯人,其中一个知罪悔改,耶稣跟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我们看他用的是“乐园”,真是向死而生,无所畏惧,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命运。最后快要断气时,他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灵魂交在你手里。”跟《马可福音》相比,路加的耶稣显然具有更坚定的信念,对于自己将要面临的命运,更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他既从容淡定,又仁慈宽厚,既没有恐慌和绝望,也没有失去信心。相比马可那位更像人的耶稣,这是一位更像神的基督。

  也就是说,从《马可福音》到《路加福音》,神化的倾向在逐步增强。比较而言,马可呈现的耶稣更接近真实的历史人物,但也只是接近而已,并非本源。因为福音书的出现乃是在耶稣死后三十五至六十五年间,其中马可成书最早,马太其次,路加最后。埃尔曼根据研究证明,福音书的作者并非追随耶稣、只会讲亚兰文的门徒,而是文化素养很高、会讲希腊语的第二或第三代基督徒。耶稣遇难后,信徒为了劝说他人归信,开始讲述他的生平和事功,口口相传,不免产生变化和差异。故事在不断地传播,也在不断地增添素材,改头换面。变化之所以不易察觉,是因为信徒读经,往往纵向读,即从头读到尾,埃尔曼提醒人们,假如换个方法,横向去读,将“马可”、“马太”、“路加”对照来读,便可见出大的差异来。

  横向读经,是史学家的通行做法。这个路数跟神学和文学不一样。神学,是把新约作为有关神的话语,即有关上帝和基督的神性的研究和学问;文学,主要是考察《圣经》与文学的关系,比如它对于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影响;史学跟这两个都不一样,它是把新约当做一个凭证,从中寻找和发现基督教的历史。美国耶鲁大学戴尔·马丁(Dale Martin)教授讲授新约,就援引此法(课程列于新浪名校空开课,愿意对此有更多了解的读者,可以上网一观)。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的苏珊娜·埃尔姆(Susanne Elm)教授讲授基督教史,也教学生仔细比较对观福音的复活叙事,观察福音作者怎么传达这个福音,传达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疑惑,又如何消疑解惑。从最早的比较粗枝大叶的《马可福音》,到增添许多细节以回应疑惑的《马太福音》,再到篇幅两倍于“马可”、三倍于“马太”的《路加福音》,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复活的叙事如何一步步演变,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人们面临哪些问题,又怎样去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也许对《圣经》从此有了另一种眼光。

  埃尔曼曾是虔心诚意的福音派基督徒,就学于慕迪圣经学院(Moody Bible Institute)。这所学院由美国基督教复兴运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著名的福音派布道家德怀特·L.慕迪建立,观念趋于保守,把《圣经》视为绝无谬误(inerrancy)的神的默示,彻始彻终,句句真言。埃尔曼后来思想发生转变,反叛学校的保守风气和闭塞观念,成为一名不可知论者。随着接触的古本越多,发现版本的出入越大,他逐渐意识到《圣经》是历史的,也就是人的产物。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圣经》作者“同我们一样,亦为凡人,有好恶,有一己之见和视野的局限,有偏见和成见,也有看待事物的特殊视角,而这一切都将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

  埃尔曼因为曾经笃信《圣经》绝对的神授本源,一旦意识到它的不可信,遂成为坚决反对它的离经叛道者。撇开宗教不谈,从另一个角度看,《圣经》传播过程中的删改和变更,未必只有消极和负面的意义。它表明经文不是凝滞郁结的一潭死水,而是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物无不变,变无不通。”“变”总是蓄积能量、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长寿久存,或许与此不无关系。埃尔曼绝口不谈“变”的积极面,也许正是积重深厚的“本源”情结遮蔽了他的视野。尽管如此,非不废是,瑕不掩瑜,《错引耶稣》推理严谨,行文生动,确属深入浅出、庄谐并蓄的雅俗共赏之作。倘若读者要找一本经文校勘学的入门书,或想要了解新约的传播史,或希望略知一二美国当前的经文研究动态,此书值得尝试。

  ( Bart D. Ehrman, Misquoting Jesus: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 Harper Collins, 2007, p.266 )

  (本文原载《读书》2011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浪爱问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鲁男]简评《中国民俗学》
下一条: ·[石剑峰]建立新文学史观 关注文学的过滤与重建
   相关链接
·[朱丽娅·史密斯]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上)·[王嫣慧]戏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版本研究
·[倪锺之]寻访木鱼书:李福清的曲艺版本研究·[徐华龙]文化经典 经典文化
·[英]弗雷泽 著:《旧约中的民俗》·[弗里]《故事的歌手》:“口头理论之圣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