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非遗重视“活态传承”
爱川纪子 日本文化厅非遗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前负责人
“非遗博览园是个很好的园区,在成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传承着非遗文化。”成都大大小小的老街也让爱川纪子赞叹不已。
昨日,爱川纪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0年前,她对中国昆曲等非遗项目的保护还存有担忧。“《公约》形成后,这些项目的现状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政府官员也积极做出表率,对非遗非常重视。”
在日本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爱川纪子很推崇“活态传承”。她认为,在非遗的传播中,有时过于强调技艺大师,而年轻人对非遗是否真正有兴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她认为非遗的传承更应该多元和多重传播,特别是从“大师”到“个人”的多层次传播,这跟本届大会“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有异曲同工之意。
巴西
第一个纳入非遗保护的是文身
安东尼奥·奥古斯特·阿让特 巴西坎皮纳斯大学教授
参加此次大会,阿让特认为自己增加了对非遗的理解。“大会也是在为未来的非遗保护方案做出新的尝试。”他认为,今后的非遗保护还将依据规定和法律,做出相应的评估和操作。
而在桑巴和足球都如火如荼的巴西,他们第一个纳入非遗保护的项目是当地土著身上的一种文身。“非常成功,我们和当地民间组织配合,效果很好。”阿让特表示,目前非遗保护他很关注跨文化的保护,“需要精细到细节,建立更好的机制,激发文化的碰撞。”他很希望能和中国有这方面的合作。
荷兰
非遗官方保护刚起步
瑞克斯·史密斯 荷兰richelangue 咨询机构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前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顾问
史密斯告诉记者,他这次主要作为听众前来参加大会,“荷兰早有成千上万的社会组织在进行非遗保护,很多村庄都有自发组织的非遗保护,但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的政府成立相关的机构只有3个月。”
史密斯之前到过北京,对那里的京剧印象深刻,他还在乌鲁木齐观赏过当地特别的舞蹈。对他来说,这次来到非遗大会,主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今天还要形成相应的保护名录,对于我们来说,形成很好的保护机构和体制、形成书面文件,都需要相应的经验进行具体的保护和贯彻。”
爱沙尼亚
T恤也是传递非遗文化的载体
克里斯汀·库蒂马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文化研究教授,爱沙尼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全国委员会主席
库蒂马介绍起她在爱沙尼亚教授学生非遗文化知识的场景时说,“我们朗诵散文和诗歌,分析谚语和成语,甚至会通过学生穿着的一件T恤来进行。”库蒂马称,学生及其朋友之间,穿着某一种系列的T恤,其实其中就有价值认知的传递,“就像简单到衣服上的一个饰品,也可能成为传递某种非遗文化的载体。”
库蒂马称,这些都是她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认知非遗的办法之一。“就算生活在不停改变,非遗中所承载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也有深远的意义。”她认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真正感兴趣的是如何把“非遗”这个“过去的东西”运用到现在。
中国
不要盲目将非遗项目旅游化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四单元主持人
朝戈金已是非遗节的“熟人”,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一般遗产最大的特征是情感,除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比如牙雕等需要专业技艺的大师外,还有大多数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非遗是每个人的非遗,而不单是大师的非遗。”此次参加非遗《公约》大会,他称,“我们需要的是延续,而不是转轨。”让他很肯定的是,提到非遗保护,几乎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但他认为,当前非遗保护也存在误区,比如片面地强调投入,“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需要投入,更不要片面追求旅游和地方经济,把一些祭祀等非遗项目一窝蜂旅游化,关键是提高民众的关注热情和喜爱程度。”成都商报记者 曾灵
(原标题:非遗《公约》十年 传承从大师到个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2013年06月15日04: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