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据报刊有关文章介绍,您在海峡两岸民俗学交流方面也起到了带头作用,那是怎么回事?
乌:那是1991年冬天的事。我应台湾文化界邀请,从高雄一路访问考察到达台北。先是进入大阿里山地区考查泰雅、赛夏、卑南、阿美等原住民部落民俗,直到日月潭一带;又在屏东乡下调查了丧葬习俗、吃“大拜拜”习俗和渔民习俗。12月20日应台湾中国民俗学会娄子匡老会长的邀请,在陆羽茶楼出席了专门为我访问台湾举办的欢迎茶会。会上我听取了娄老关于台湾民俗学活动的介绍,我向与回同仁介绍了祖国大陆民俗学的发展概况,解答了与会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观看了现场演示的药膳民俗和茶艺民俗。……
记者:最后请问,您近年来在做些什么学术研究呢?
乌: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就投入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工程项目中了。就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专题已经发表了7篇学术文章。同时还为抢救工程出版的手册撰写了实用性强的民俗普查细纲。今年初,我被文化部聘任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聘任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即将担任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评委工作。我虽然年过古稀,但是,只要中国民俗学事业需要我,我还会尽全力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记者:听了您的这一番学术自述,不禁使我想起在1999年举办的祝贺您70寿辰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位教授所说的话:“像蜡烛一样,为了照亮他人,乌教授毫无保留地燃烧自己,放射出灿烂的光华!”这话的评价恰如其分。十分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等欢庆您80大寿的时候,我们再做更隆重的人物专访。祝您长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