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后的交流中,乌先生向我们讲起了“申报端午节世界遗产”事件的来龙去脉。2004年4月,他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筛选工作,但最终确定的39个保护项目中却没有端午节。而与此同时,他却收到了韩国江陵市市长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江陵市举办的庆祝端午节典礼,因为韩国要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知这个信息后,乌先生有感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中国端午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连夜给文化部两位部长各写去了一封特快专递信。在信中,他紧急建议关注友邻国家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遗产的举动,同时呼吁我国政府像邻国一样重视这些无形文化资产的保护。不久,《人民日报》刊登了这则消息,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每天都会接到数百个电话,一时这件事情被以“保卫端午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在喧嚣背后,人们并不清楚乌丙安学长内心的真实想法。乌学长说,他写信的本意是呼吁有关部门重视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种种原因并没被当回事。不过有些报道最后变成了什么“抢注端午”、“捍卫端午节”、“端午保卫”之类……这是对联合国一些章程规定的不了解。要知道,“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几千年的世界性流传,具有了“文化共享性”,这和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他国申报了,我们还可申报,即使联合国批准了,我们也可以再申报,只是谁先报和谁后报的差别。乌丙安说,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在1967年就指定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而予以保护。事态的随后发展我们都已知晓: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终于正式批准湖南汨罗端午节、湖北秭归端午节和江苏苏州端午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我想乌老知道这个消息时,一定会倍感欣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乌丙安和几位同仁带头发起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倡议,发起了抢救民间文化的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古镇、古村落,以及民间传统艺术的根据地。他们的努力逐渐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方面,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2002年底,乌丙安学长被邀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由国家文化部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有联合国官员和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乌学长被邀请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并被推举致闭幕词。一直以来,联合国遗产委员会的规则是:任何国家只能两年申报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闭幕词中,乌学长就中国文化遗产问题向联合国官员鸣不平。他说:“世界上大小国家的文化发展从来是不平衡的,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常丰富,申报额度应该以优秀文化遗产项目本身的质量和数量为依据裁定,而现行规定对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应该修改,否则的话,中国最优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恐怕几百年以后也申报不完”。乌丙安学长激情洋溢、有理有据的5分钟讲话赢得了在场听众的7次掌声。会议结束后不久,我国正式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文化部还聘任乌丙安学长等参与指导。2004年8月,中国政府被批准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联合国的规定终于也有了放宽: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可以将备选世界遗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公布于世。这样,我国就有了向世界展示那些宝贵遗产的平台。
乌学长的一生可谓是坎坷曲折。历史捉弄人,上世纪的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乌学长“无一幸免”。他曾被下放到矿山、偏远农村接受劳动改造,“文革”时期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受迫害入狱。即便命运一次又一次给他带来严峻的考验,但是乌学长依旧豁达乐观,依旧执着于自己的民俗学研究。乌学长笑着告诉我们,繁重的体力劳动才使他锻炼出今天的好体魄,还让他在劳动之余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民俗资料。话语中,先生充满了对未来事业的信心,丝毫看不出他对往昔的抱怨。由此我明白先生取得今日成就的原因所在——良好心态和执著信念。乌学长还向我们透露了他的养生心得——粗茶淡饭、起居有序、合理锻炼。
乌学长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和蒙语,并会英语、日语和俄语,书法亦佳,才思敏捷,多才多艺。在交谈中,他惟妙惟肖地向我们讲解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习俗。听乌学长说话,真让我们觉得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的确妙不可言,也让我们为此次沈阳之行时间太短而遗憾连连。
提起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乌学长再三念及自己的恩师钟敬文先生、启功先生和黄药眠先生等老一辈学人。对于先生们的相继离去,乌老显露出无限的感伤与怀念。他表示,自己对母校永远有着剪不断的牵挂,只有以更加努力地工作,作为对母校培育恩情的最好报答。
从在书斋里钻研,到身体力行将学问积极地向社会推广,以期造福国家、造福人类,乌学长把求知与传播、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游刃有余,实在令人折服。
乌夫人曾开玩笑说,对于乌老来讲家只是一个航空中转站。这里,我们衷心地祝愿乌老身体健康,同时也希望他为之毕生操劳的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2010-10-1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