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蒙古族服饰
妻子是美丽的俄罗斯姑娘
早年在家乡
1991年冬季,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总部举行了一次评选20世纪有代表性的国际民俗学家的活动,据说原计划评选出本世纪全球有最高成就资格的会员100名,结果按标准只评出了32个国家的78名学者,中国仅有2名。经过3年的反复调查核实和追踪考察,1994年4月,芬兰总部向全世界发出了正式通报,公布了78位国际著名的民俗学家名单。乌丙安是接到正式通知和荣誉证书后才得知自己当选。1996年,应德国时任总统赫尔佐克及夫人之邀,乌丙安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首届总统文化节”,受到最高礼遇。
乌丙安说:“我这50多年的学术道路很不平坦,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留下了太多的艰辛脚印,我的人生经历可以从4个阶段谈起。”
从小酷爱民间文学艺术,在当时北平报考15所大学同时被4所录取
1929年12月,乌丙安出生于绥远省归绥市(现呼和浩特)。6岁那年,他进入当地模范小学读书,并且攻读私塾,苦学《论语》、《左传》、《古文观止》等,同时开始习练书法。乌丙安说:“我从小就受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草原牧歌以及河套爬山调的熏陶,酷爱民间文学艺术,9岁时就用文言文写成散文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13岁时我就会写对联了,那时经常到街上抄写各个家户和店铺的对联,为下一年给人家写春联做准备,父亲对此极为得意,爷爷还买了一块大方砖,让我自己和好黄泥水,在砖上写毛笔大楷字,写多了晒干再铲去泥巴,再写,一直到我离家去巴盟读高中时为止。爷爷嗜酒,擅长骑射;奶奶出身满族富察哈拉名门,持家有方,生有8男1女。父亲写一手秀美的毛笔汉字小楷;母亲贤惠、勤劳,擅长蒙古民间小曲,她37岁就去世了,那年我10岁。姥爷家中有好几个是跳‘博额’的,就是蒙古族原始萨满教的巫师,这和我后来研究民俗写萨满研究的著作有点关系。1946年,我的一首童话诗《没有母亲的雏群》发表在《奋斗日报》副刊上,作品描写一群失去母亲的小乌鸦们围着大树转的凄凉景象,这主要表现我们兄弟姐妹丧母以后的情境。那时绥远的大报上经常有我的作品。后来《奋斗日报》让我帮着收听新华社广播,再转写成好像来自印度新德里的新闻播出,以示‘中立’。那时我的散文作品每周必发,一律用毛笔小楷写稿,成为习惯,直到现在。”
乌丙安说:“中学阶段,家境极为困难,为了升学,就要用最优秀的成绩考取奖学金。1947年我在巴盟梅林庙国立绥中上高中,当时有许多好老师,是从清华北大来的,因为那时闹学潮,国民党到处抓人,老师们就逃到这些边疆地方,于是也成就了我们这些偏远地区的穷学生。那时我就唱民歌,喜欢长调。1948年,高二时就随学校迁往呼和浩特(当时叫归绥)。这时解放战争平津战役已经打响,我当时是学生代表会主席,为反对国民党打内战组织学生搞罢课。同时,一个人办壁报,写稿画画,与国民党当局结了怨。那时,一些进步作家的会议我也参加了,特务们早就盯上了。终于有一天夜里把我抓走,关在看守所里,第二天就有上层贤达人士把我保释出来,很快就把我秘密护送到晋察冀边区,经过张家口到达了刚刚和平解放了的北平。这时,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公告:北平、天津等地的大学要开学招生,于是我报考了15所大学,结果考中了4个,这4个大学是:燕京大学新闻系、华北大学园艺系、山西大学经济系、河北师范学院。那一次燕京大学考的作文题目是《我解放了的家乡》,但是那时我的家乡呼和浩特还没有解放,我只好写了一个梦,梦里看到解放了的故乡,被评为最高分的作文。但是燕京大学要收学费,我没有钱;华北大学刚刚草创还没成型;山西大学要学商业,我不喜欢;最终我选择了河北师范学院的中文系,享受甲等助学金。”
1949年10月1日早晨,乌丙安背着行李经过天安门广场,从前门火车站踏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当天,他走在了国庆游行的大学生行列中。10月3日,学校里选举学生会干部,结果他当选了文史系的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同时还被选为学院团委宣传部副部长,但这是秘密的,因为那时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还没有公开,1950年以后,党团员才正式向全校公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凤凰网-内蒙古日报 2011年09月01日 09:3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