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治学深山 桃李天下——纪念马学良诞辰100周年
  作者:记者 吴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7 | 点击数:6426
 

  语文班的学生大多是汉族,他们来到中央民族学院之后,按照马学良的安排,都曾到民族地区实习。这些学习和实践,使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中大放异彩——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的师生成为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的主要力量。出发前,参加调查的师生都集中参加了培训。他们深入民族地区,进入村寨、家庭,对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细致的记录,撰写调查报告,这为后来的民族识别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提供了基础材料。马学良负责主持贵州地区苗族、瑶族的语言调查工作,之后帮助苗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张公瑾因傣语班的教学任务没有参加这次调查工作,但对调查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他说:“同学们回来后都感慨,在学校所接受的严格的发音、辨音和语言学训练在调查中派上了大用场。那之后,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马学良认为学习民族语言应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注重语言使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即培养学生说与听的能力。因此,除了课堂和书本教育外,马学良还领导制定了实习制度,要求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体会民族感情,纠正语言错误,熟悉语言习惯,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和使用能力。他们摸索出的这套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经验,后来被总结写成《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民族语文教学的情况和经验》、《中央民族学院黔东苗语组在凯棠乡实习近况》等文发表,对全国民族院校的语言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马学良在中央民族学院遭遇过困境,也受到过不公正对待,但他都泰然处之,将全部身心都扑在少数民族语文事业上。作为多年与马学良相处的学生,张公瑾是这样理解的:“马先生是位对名利都不在意的学者,他在意的是自己所学能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他在民族学院培养了几千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都在各层次的岗位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马先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培养了大批的学生,学生让他的能量得到了无限放大。”

  马学良对从事民族语文研究的年轻一代,从来都是热情关怀、备加扶持,奖掖后学不遗余力。张公谨说:“马先生没有一点儿教授的架子,在学习中你可以跟他讨论甚至争论。各种调研和丛书编写,他都会带领学生,让他们从中学习和锻炼。”

  马学良注重语言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汉语的元音在历史上曾经分长短的观点。这不仅对壮傣、苗瑶语族语言的语音研究有参考价值,也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开创了利用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材料研究古代汉语声韵的一条新路。他还从音变现象入手,将古彝语与同语族的藏缅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了彝语支语言的语音演变。

  晚年的马学良开始对几十年的民族语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先后主编出版了《语言学概论》、《普通语言学》等著作,为丰富真正中国化(不等于汉语化)了的语言学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6月2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公瑾]马学良先生与民族语文工作——纪念马学良诞辰100周年
下一条: ·[李国太]陶云逵:绽放“云之南”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张举文]一位追求格物致知的民俗学家·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民俗学家乌丙安: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逝世
·讣告: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逝世·[沈达人]戏曲史家民俗学家张次溪
·民俗学家扎格尔·[杨利慧]钟敬文(1903-2002)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崔若男]民俗学家的二十四节气新解
·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辞世·民俗学家萧放:因势利导,让乡风文明重归“故土”
·[刘锡诚]黄石:一个被隐没的民俗学家·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梁昭]和美国民俗学家马克·本德尔教授一起看《百鸟朝凤》·[巴莫曲布嫫]劳里·航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