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单霁翔]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民族博物馆建设
  作者:单霁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7 | 点击数:6841
 

 
  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民众在缔造祖国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物化反映。今天,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在迅速消失,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危机,对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迫在眉睫。因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也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文化战略。保护民族文化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应该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民族博物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普遍重视。

  与时俱进,民族博物馆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民族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作为抢救、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场所,民族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都有了显著增长,至今已有约400座。目前,我国有20余个少数民族已经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12个省区,拥有500余座博物馆;30个民族自治州,大部分都建有民族博物馆。近年来,又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市县级民族博物馆。此外,许多民族乡镇也建立了文物陈列室。

  通过开展一系列普查、征集和保护工作,一大批珍贵的民族文物得到抢救保护,馆藏民族文物数量不断增加。例如,1986年10月开馆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1988年建成开放的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征集收藏的民族文物均已超过1万件;1995年建成的云南民族博物馆,现有云南26个民族的各类文物3.8万余件;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20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开展业务工作,已经征集收藏各民族文物1万余件。另外,成立于1959年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几十年来通过开展田野调查,不断地接受捐赠、调拨和征集,收藏了近5万件各民族文物精品。

  高等院校的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物保护、研究和展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文物研究室、西南民族学院民族文物馆、中南民族学院中南少数民族文物陈列室相继创办,直接为科研和教学服务。这3个民族院校的民族文物研究与陈列机构,是我国最先建立起来的具有民族博物馆性质的机构。上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院校的民族博物馆相继实施改建和扩建。1981年10月,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落成并对外开放;1986年,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在原有的中南少数民族文物陈列室基础上建成,馆藏民族文物1万余件,基本陈列包括《中国民族服饰造型艺术展》、《土家族民俗展》、《南方少数民族工艺展》、《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展》等。

  1988年9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原有的文物研究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现已收藏我国56个民族的文物2万余件,基本陈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包括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南方民族服饰文化、生活文化、宗教文化等4个主题;1992年,西南民族学院博物馆在原有的民族文物馆基础上正式成立,馆藏有反映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湖南、黑龙江等省区30多个少数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产、生活、艺术、宗教、文字、服饰等民族文物1万余件,主要为本校教学服务,并向社会开放。此外,还有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等高等院校民族博物馆建成,并开展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工作。

  博物馆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全面反映人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及发展的证据。我国各级民族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目前保存有各民族文物数十万件(套),内容涉及我国各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工艺美术、礼器乐器、钱币印玺、文书封诰、服装服饰、文字古籍等。这些民族文物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各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此外,民族博物馆还收藏有大量直接反映各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节日庆典、婚姻家庭、宗教仪式等内容的录音、录相、照片和文字描述资料。

  突破桎梏,创新民族博物馆陈展方式

  民族文物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挖掘、整理、收藏和保护的对象。民族博物馆征集珍贵的民族文物,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举办陈列展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研究和反映本地区各民族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日常生活情况,而且是为了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将该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状况,通过博物馆的宣传功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出来,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态和类型,有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我国民族文物陈列展览主要有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文物展厅等类型。民族博物馆是以该地域内所有民族或某一民族为对象,收藏、研究和展示民族文物的专题博物馆。民族文物展厅则往往以综合类博物馆的部分展厅或特别展览的形式存在,借助民族文物及相关资料,以一定的主题对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诠释,以达到一定的展示目的,兼具教育和宣传的性质。

  就目前情况而言,民族博物馆应该突破原有馆舍天地的桎梏,运用开放的眼光,放眼整个社会,对民族文物、生活生产工具、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和保护,不应仅仅固守于一个特定划分的空间,而应将整个地区都变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领域。

  民族文物陈列不应简单沿袭以文物类型为序列的方式,而应采用更加符合民族文物特性的陈列展览方式。例如,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可以采取以地区为单元来展示民族文化的形式,揭示本地区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异同;每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因此可以采取以族群为脉络来展示民族文化的形式,清晰地将族群特色展示出来;不同民族在某些方面与其他民族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可以基于这种共通性,按照文化主题来进行陈列展览。此外,少数民族生活生产中的各类用具,凝结了历史智慧和劳动情感,如果简单以器物、年代等进行分类陈列展示,离开了其存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它们终将失去其活的灵魂。

  各地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和陈列展厅是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设施,但是很多馆藏民族文物的保护条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应注重提升民族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使珍贵的民族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7月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成都国际非遗大会通过《成都展望》 融入中国经验和智慧 (附全文)
下一条: ·非遗节开幕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