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乡约研究重在挖掘“中国经验”
——开拓传统乡约的时代内涵 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作者:记者 明海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5 | 点击数:6106
 


  乡约,是乡村社会中以教化为主要目的的民间基层组织形式。当前,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以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已日渐凸显。

  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中国传统乡约对当今构建新型乡规民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日前,围绕传统乡约的功能、作用及其研究的意义,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乡约的历史变迁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董建辉表示,乡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礼》的“读法之典”,制度上则最早始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制定《吕氏乡约》,并推行于所在乡里,内容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罚式、聚会、主事七项。

  《吕氏乡约》主要目的是惩恶扬善。董建辉说,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处理邻里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规定了乡民修身、立业、齐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过往送迎、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的礼仪俗规,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乡民的社会共同体意识。

  南宋时,理学家朱熹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进而修改为《增损吕氏乡约》。董建辉表示,经朱熹修改后,突出了乡约的仪式性和社会教化功能,强化了乡约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到明朝嘉靖年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乡约,乡约的发展进入高潮阶段,并从农村扩展到部分城市,这一时期,官办乡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至清朝,乡约进一步普及,在沿用明代乡约职能的基础上,也被赋予了更多政治职能。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段自成介绍说,乡约要进一步配合官府理讼办案,协助官府维护约内治安,为官府催粮办差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认为,清朝乡约的官办色彩更浓,乡约的基层行政职能进一步强化,从而使乡约执事逐渐成为一种基层官役。

  这种转变对乡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董建辉表示,在组织上,乡约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教化组织转化为基层行政组织;在制度上,由较单一的教化机制转化为与保甲、社学、社仓相结合,成为乡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由以社会教化为主,同时关注水火、盗贼、疾病、孤弱等民生问题,转化为以控制乡村社会为主,兼具行政与教化的双重职能。

  经过明清时期的迅猛发展,乡约日益和保甲、社学、社仓等相结合,成为封建政府管理和控制乡村社会的工具,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乡约在当今社会仍有生存土壤

  乡约的首要职能是社会教化,在社会教化之外,又兼具社会救助的职能。例如《吕氏乡约》规定,凡有水灾、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等情况,无论是否属于约中之人,都应该施以救济。董建辉认为,《吕氏乡约》的推行,促进了地方风俗的淳化,既为乡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也有助于在邻里之间培养相亲相爱的道德品质。

  由于历代的推崇,传统乡约不断发展完善。在功能上,乡约也增加了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从而在维护地方治安、催缴钱粮税款、调解民间纠纷等地方事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多位学者表示,乡约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方面,对于封建官治有一定的弥补作用。董建辉表示,明清以来,乡约作为民间习惯法或地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中央政府的法律一起,共同维护着广大农村的社会秩序。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张明新认为,乡约已经成为国家正式法律制度以外民间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现代乡规民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制度文化渊源和历史借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5日第47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康保成]生活就是民俗
下一条: ·[万建中]古村落中民居建筑的精神诉求
   相关链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开创生动局面 提供中国经验——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行稳致远·[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马盛德: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李昌宪]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
·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