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扬州大学教师车锡伦从事“中国宝卷”研究近30年,被学界同仁誉为“中国宝卷研究第一人”。前不久,他的《中国宝卷研究》一书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扬州大学教师车锡伦从事“中国宝卷”研究近30年,被学界同仁誉为“中国宝卷研究第一人”。前不久,他的《中国宝卷研究》一书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宝卷存在近800年,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历史文献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很少。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宝卷至今仍在诸多地区传唱。因此,我们若想深入地了解它,就必须走出书斋。”车锡伦说。
不计名利 深入耕耘
宝卷源于佛教的“俗讲”,产生于宋元时期,最初是佛教僧侣讲经说法和悟俗化众的宗教宣传形式,在民间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活动中演唱。演唱宝卷称作“宣卷”(又称“讲经”、“念卷”)。明末清初,宣卷发展为广大民众参与的民间信仰、教化和娱乐活动,在南北各地流传。时至今日,在江浙吴方言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的某些农村中,宝卷仍在传唱。
20世纪80年代初,车锡伦开始关注宗教和民间信仰问题。他选择了同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民间演唱文艺进行研究,后来集中在宣卷和宝卷方面。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宝卷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车锡伦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得不到经费支持。1997年,他去山西介休调查当地的“念卷”,为了节省出回程路费,在火车站候车室里“住”了两个晚上。
2005年和2006年,车锡伦先后受山东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聘请,指导两位博士生,其中一位韩国留学生于2010年毕业后受聘于首尔大学。在车锡伦的帮助和支持下,有两位中年学者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宝卷研究的课题。最近,他又在指导一名青年学者学习宝卷文献学,使这门学问后继有人。
宝卷研究提升到新水平
1997年,车锡伦从扬州大学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宝卷研究中。2005年以后,民间宝卷相继被纳入“非遗”名录。面对各地热闹的“晒宝”,他愈发觉得相关研究的欠缺。车锡伦特地在《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撰写了“对民间宝卷发掘、整理和出版的建议”一节。为了保存各地的民间宝卷文献,由他倡议并担任主编的影印本《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经过十几年的筹划和整理,其中的“江苏无锡卷”将于今年正式出版。
车锡伦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学科都必须做田野调查,特别是社会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像宝卷这种带有信仰特征的民间历史文化现象,在历史文献中记录很少,从现实中了解情况,反过来可以证实历史。
在江苏靖江,车锡伦吃住在请“佛头”做会讲经的“斋主”家中。多年交往,车锡伦和他们已很熟络,每有做会讲经安排,“佛头”就“打电话给车老师”。这种体验式的调查研究,不仅使他对现实存在的宝卷演唱活动及其社会意义有了鲜活的认识,也开拓了宝卷研究的新局面。车锡伦说:“有人说民间宝卷会消失,我开始也这么认为,但现在我觉得它不会消失,它已经纳入了新的民间信仰体系,会一直存在下去。”
从1988年首次发表关于江苏靖江做会讲经综合调查报告开始,车锡伦先后发表了靖江“醮殿”和“破血湖”两个仪式的专题报告,浙江嘉善、江苏张家港、苏州同里等吴方言区的宣卷活动报告,以及山西介休念卷的报告。这些内容成了《中国宝卷研究》第三编“田野调查研究报告”中最扎实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的实证资料,订正了前辈学者郑振铎、李世瑜和日本学者泽田瑞穗研究中的一些疏漏,把宝卷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自1996年起,车锡伦先后4次应邀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1998年,车锡伦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出版,这本书成为海内外宝卷研究者的必备书。他的《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它》和《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等论著也相继出版。
走基层感言
这些从基层发掘的活生生的东西更能让人体会到它的社会价值。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可以通过“走基层”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车锡伦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日第469期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