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社科学者走基层:寻“宝”探“卷”三十年
——访扬州大学教师车锡伦
  作者:记者 郑飞 吴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2 | 点击数:3182
 

  【核心提示】扬州大学教师车锡伦从事“中国宝卷”研究近30年,被学界同仁誉为“中国宝卷研究第一人”。前不久,他的《中国宝卷研究》一书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扬州大学教师车锡伦从事“中国宝卷”研究近30年,被学界同仁誉为“中国宝卷研究第一人”。前不久,他的《中国宝卷研究》一书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宝卷存在近800年,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历史文献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很少。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宝卷至今仍在诸多地区传唱。因此,我们若想深入地了解它,就必须走出书斋。”车锡伦说。

  不计名利 深入耕耘

  宝卷源于佛教的“俗讲”,产生于宋元时期,最初是佛教僧侣讲经说法和悟俗化众的宗教宣传形式,在民间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活动中演唱。演唱宝卷称作“宣卷”(又称“讲经”、“念卷”)。明末清初,宣卷发展为广大民众参与的民间信仰、教化和娱乐活动,在南北各地流传。时至今日,在江浙吴方言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的某些农村中,宝卷仍在传唱。

  20世纪80年代初,车锡伦开始关注宗教和民间信仰问题。他选择了同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民间演唱文艺进行研究,后来集中在宣卷和宝卷方面。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宝卷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车锡伦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得不到经费支持。1997年,他去山西介休调查当地的“念卷”,为了节省出回程路费,在火车站候车室里“住”了两个晚上。

  2005年和2006年,车锡伦先后受山东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聘请,指导两位博士生,其中一位韩国留学生于2010年毕业后受聘于首尔大学。在车锡伦的帮助和支持下,有两位中年学者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宝卷研究的课题。最近,他又在指导一名青年学者学习宝卷文献学,使这门学问后继有人。

  宝卷研究提升到新水平

  1997年,车锡伦从扬州大学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宝卷研究中。2005年以后,民间宝卷相继被纳入“非遗”名录。面对各地热闹的“晒宝”,他愈发觉得相关研究的欠缺。车锡伦特地在《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撰写了“对民间宝卷发掘、整理和出版的建议”一节。为了保存各地的民间宝卷文献,由他倡议并担任主编的影印本《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经过十几年的筹划和整理,其中的“江苏无锡卷”将于今年正式出版。

  车锡伦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学科都必须做田野调查,特别是社会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像宝卷这种带有信仰特征的民间历史文化现象,在历史文献中记录很少,从现实中了解情况,反过来可以证实历史。

  在江苏靖江,车锡伦吃住在请“佛头”做会讲经的“斋主”家中。多年交往,车锡伦和他们已很熟络,每有做会讲经安排,“佛头”就“打电话给车老师”。这种体验式的调查研究,不仅使他对现实存在的宝卷演唱活动及其社会意义有了鲜活的认识,也开拓了宝卷研究的新局面。车锡伦说:“有人说民间宝卷会消失,我开始也这么认为,但现在我觉得它不会消失,它已经纳入了新的民间信仰体系,会一直存在下去。”

  从1988年首次发表关于江苏靖江做会讲经综合调查报告开始,车锡伦先后发表了靖江“醮殿”和“破血湖”两个仪式的专题报告,浙江嘉善、江苏张家港、苏州同里等吴方言区的宣卷活动报告,以及山西介休念卷的报告。这些内容成了《中国宝卷研究》第三编“田野调查研究报告”中最扎实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的实证资料,订正了前辈学者郑振铎、李世瑜和日本学者泽田瑞穗研究中的一些疏漏,把宝卷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自1996年起,车锡伦先后4次应邀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1998年,车锡伦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出版,这本书成为海内外宝卷研究者的必备书。他的《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它》和《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等论著也相继出版。

  走基层感言

  这些从基层发掘的活生生的东西更能让人体会到它的社会价值。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可以通过“走基层”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车锡伦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日第469期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敦煌研究院院长:莫高窟的保护始终不够
下一条: ·余悦:学术创新应统筹各方合力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
·[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李妍 吴亚宁]《敕封平天仙姑宝卷》不同版本对比研究·[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贵生]宝卷传承的活化石·[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