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董晓萍]民间文学、民俗学教育七十年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0 | 点击数:11960
 

  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钟老认为,一门学科的领导者或学术带头人,应当通盘思考和努力抓好以下四项管理工作:教材编编纂、教学法研究、师资培养与专题科研。

  钟老在几十年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一条体会,那就是编写教材的过程是锻炼人才的过程。50年代初,国内大学能开设民间文学课的很少,钟老在北大、辅仁和北师大给学生讲课,并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教学计划和大纲,他就在30年代自编讲义的基础上,结合以后多年实践的艰苦摸索,渐渐把课程的内容结构确定下来。它包括:民间文学的一般理论;各类民间文学作家分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和搜集整理等。1979年春,钟老受教育部委托,主持高校民间文学教师进修班,为期一年。他抓住这个教师集中的专业讲习的好机会,征得教育部同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讲稿无私奉献出来作为底本,请大家边学边提高;同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奋战一年,编成了《民间文学概论》与《民间文学作品选》的成套全国文科高校统一教材。参加这次编纂的全体教师,成为80年代以后的第一批各地高校民艺教学骨干。当年秋季,钟老招收了6名硕士研究生,这次教材编写的成果,奠定了他们的专业课理论基础。

  注重教学法,是钟老教学管理的另一方面。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思维规则与操作规程,他也用这些规则和规程,严格要求教研室的全体同志。

  备课务求认真。钟老虽然对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科的理论与作品烂熟于心,但他每次讲课前,仍要重新构思提纲,翻检典型作品,然后一丝不苟地写在教案上。有的还要把讲授要点打印出来事先发给同学。凡遇到一时搞不清的学术问题或文章出处,他也可停下来翻书架、去图书馆,也决不放过。他见不得马虎,就像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讲课要感情充沛、提纲挈领。钟老把讲课比作大写的毛笔字,要让学生字字入耳入心,脉络清楚,而不能像写蝇头文章那样密密麻麻,让学生觉得茫然一片,不得要领。问题在于为人师者、不可好为人师,孤芳自赏,要从对象出发,替学生着想。当年香港达德学院的学生杨济安回忆说,钟先生讲课极富情感,内容吸引人;“他把南北各地的民间文学,讲给我们听,例如说到抗战时期不少城市流传着讽刺国民党的歌谣:‘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生下娃〈男孩〉是老蒋的〈指抓壮丁〉,织下布是保长的’,……同学们都极受感动。加上他语言生动,旁听的人很多,教室门口坐满了人。校医韩劲风〈解放旨改名韩雪谷〉先生每课必到,自带椅子坐在门口,并且很用心地做笔记。[7]”他的记叙反映了钟老一贯的讲课特点。钟老的时间观念很强,从不误时缺堂,只要上课***一响,他便激情饱满,侃侃而谈,钟老和蔼可亲又挥洒自如,总是让学生听得心悦诚服,兴阑而归。1983年,钟老已经80高龄,当时全国举办民俗学讲习班,参加学习的除高校教师外,还有文科研究所、地方出版社的有关人员。教研室的同志们考虑到盛夏酷暑,怕他身体吃不消,劝他不讲课或少讲课,他却不肯,坚持要满足学员们的要求。有的在限定的时间内讲不完,他就要求另外安排时间。钟老常常感叹自己面对求教者无法关上感情的闸门。熟悉他的人都半开玩笑地说:“这是先生改不了的职业病。”

  检查教学效果,教学相长。钟老教学有一个习惯,就是召开师生读书报告会。他一方面藉此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一方面督促师生扩大知识领域,增进学术交流,对于由他主编的教材、书籍,他更要亲自规划,定期组织讨论,认真看稿,动手写作序跋文,与参加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审定。由于他的率先垂范,教研室的各项教学工作,也因此形成了集体参预、彼此合作的优良传统。

  钟老认为,抓好教学管理的重要条件,是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他为此在几十年的教学领导工作中,始终积极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和具体措施,抓紧新老教学骨干的梯队建设。根据近10年来北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中讲师和硕士生导师两头集中的现象,他强调以老带新。他首先要面对本科先教学,抓好讲师这个基础层次。他宁可割舍自己的工作任务,也要给年轻人员腾时间,让他们遵守预定的安排,边干边学,提高素质。他经常过问讲师们的理论学习和工作进展,随时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教学法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身边的年轻人成长为学风扎实,专业过硬的教学后备力量。面对日益发展的研究生教学工作,钟老则强调抓好研究生导师这个关键环节,民间文学教研室的研究生导师,基本都是钟老50年代的弟子。他诚恳地告诫他们,学术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过去我们熟识的东西,有的现在已经不熟识了,有的已经很老了,退到时代的后而去了……指导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更新知识,充实知识,才能担负起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严肃任务。“作为导师,应当对所指导的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当有为社会主义文教事业献身的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进行认真的指导。”“学业包括传授知识和培养研究能力,这个担子是不轻的”。“培养研究能力,是学业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导师自己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对这种工作有较高的认识和教学贡任心[8]。”他为室内的硕士生导师制定了一个标准: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方法和具有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他要求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举足轻重位置,决不可滥竽充数。现在,这些导师正在按照这个标准,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而努力工作。

  钟老的教学管理,还注意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用科研带教学,用教学促科研。仅近十几年来,他就带领全室同志,承担了“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和“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国家教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他自己还在教学之余,撰写了《新的驿程》、《话说民间文化》等专著,以及《“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洪水后兄妹婚力殖人类神话》和《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等论文,共达60余万言。这些撰述,立足国内外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不仅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体系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成为研究生教学的必读指导书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典]“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
下一条: ·[吴真]钟敬文在日本的文学活动与民俗研修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