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是东巴教祖师阿明的故乡和修行之地,也是东巴大师辈出的地方,被誉为东巴教圣地。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在本土信仰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与之发生关系的喜马拉雅周边族群、民族的一些文化因子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因其主持仪式的祭司被称为东巴,故名东巴教。
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典、东巴绘画、东巴唱腔、东巴舞蹈、东巴占卜、东巴雕塑(刻)、东巴服饰、东巴扎染、东巴法器等是构成东巴文化的基本元素。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东巴们运用这些元素组合而成的仪式述说宇宙的构成、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协调宇宙中对立统一的矛盾、纳西族祖先的印记等内容。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是东巴教祖师阿明的故乡和修行之地,也是东巴大师辈出的地方,被誉为东巴教圣地。
白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交通十分不便,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包括东巴教在内的纳西族传统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1980年代,一条连接县城的公路修进白地以后,给白地的东巴文化带来冲击。
和尚礼是白地村纳西人,做过乡里的小学教师、文化站站长、三坝乡乡长、香格里拉县政协副主席。在担任文化站站长期间,和尚礼不断接触来白地考察的国内外学者。学者们对纳西族传统文化视若珍宝的态度令他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跑到白地研究这些“落后”的东西,其价值到底何在?渐渐地,他迷上了东巴文化,有意识地收集被人弃若蔽履的东巴经书、字画、法器等,还多次走访滇川藏纳西族聚居区,考察纳西族的迁徙路线和分布。东巴文化面临的诸多困境令他担忧。在一次招商引资会上,和尚礼说服一名外地商人在白地投资创建了一个名为“东巴村”的博物馆。
东巴村博物馆坐落于白水台下,占地约185亩(建设以前主要为荒山荒坡)。依照地势,分为建筑空间、仪式空间和自然空间。建筑空间建筑群落主体为100多栋木楞房,遵循“用旧不用新”的原则,多数从村民手中购得,有些是白地大东巴的故居。在修缮这批木楞房时,完整地保留室内的结构、布置和陈设——擎天柱、大床、火塘、素竹篓等。另外,还原了纳西族历史上经历过的穴居、棚居、帐篷居等不同居住形式,以再现纳西族狩猎、游牧、农耕等生活场景。仪式空间位于东巴村地势最高处的北部,有意识地与建筑空间隔离开来,符合纳西族文化中北为上、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分开的习惯,设有祭天、祭自然神、祭村寨神、祭风等场地及烧天香神坛,并设立了一尊阿明什罗的石雕。依照东巴经书中纳西族迁徙路线的记述,在东面的岩壁上雕刻出了一幅长约50米的壁画。自然空间位于村的南面,地势比建筑空间略高,站在这里可以遥望对面的白水台,俯瞰白地的山水田园及民房村落风光。在建设生态村时,这里原本就有一片茂密的松树林,环境静谧而优美。生态村建设时,只是在林间修建了一条便于人们散步的便道。
作为博物馆,收藏和展览是其最核心的作用。东巴村现已收藏了20多套近千册的东巴经书、门类齐全的东巴法器和数量众多的东巴卷轴画、神路图、熊皮画、布条画、纸条画等。东巴村建有东巴造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纺麻技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同展厅,用实物和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造纸、纺麻的工艺流程。
由于传统文化保护关涉人文价值,保护的方式及效果没有一套统一的评判标准,一直以来颇受争议。东巴村由民间筹资创办,集收藏、展示、保护、传承、研究为一体,带着本土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眷恋。笔者认为,东巴村有如下几点意义:首先,它明晰了“为什么保护”的问题。摒弃了打着“保护”名义,实将文化简单地当作商品、权力资源的做法。其次,它解决了“由谁来保护”的问题。东巴文化始于民间、服务于大众,由民间保护、由民间传承,符合文化保护的逻辑。最后,是“如何保护”的问题。提到保护,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封闭”、“隔绝”。作为私立博物馆,东巴村准备以开放的姿态向大众敞开大门,无论是游客还是学者,或是前来学习东巴文化的年轻人,他们都能分享纳西族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而这种“开放式”的保护方式或许就是对“全球化”潮流的一种顺应,同时也是重拾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5-01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