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陈开心]“离地人”不离地
——彝族俐侎人的奇妙生活
  作者:陈开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2 | 点击数:4160
 

通过对歌互传情意的俐侎人

  “离地人”是彝族俐侎人的旧时称谓。俐侎人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云县和凤庆县境内,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民族分支。他们长期居住在高山上 ,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民风民俗。“离地人”其实并不离地,如今,他们对大地的感情更深,对大地的依赖更强,对大地的崇敬更诚。

  色:未曾改变的黑色

  笔者第一次与彝族俐侎人接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笔者才20岁,从云南省凤庆县前往永德县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老叔和老婶,途径永德县乌木龙乡的时候,正好遇上当地人赶街。那街以路为市,挡住了笔者所乘坐的客车。驾驶员让乘客下车,他却按着喇叭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笔者就此借机逛街。在街上,笔者奇怪地发现,买东西和卖东西的赶街人一半以上都穿着黑色衣裤,大多数女人都戴黑包头,只有一小部分戴的是黑白相间的花格子头饰。

  到了老叔家,笔者首先询问的就是那些黑衣人是什么人。老叔说:“那是彝族支系俐侎人,当地也叫‘离地人’。彝族俐侎人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因为大山里潮湿,长期居住容易患上风湿病,所以,他们在建盖房屋时,房子一般都要离地3尺3寸,因此,就有了所谓‘离地人’的称呼。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离地人’才被划归为彝族的一个支系。”

  后来,笔者对“离地人”的一些奇妙生活及习俗有了更多的了解。彝族俐侎人性格温婉含蓄,淳朴善良,血液里流淌的是地地道道的大山精神。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自己的歌舞、祭祀、服饰和饮食习俗。

  从笔者第一次见到俐侎人,至今已经过了30年,可他们依然崇尚黑色,无论男女老少,依旧穿着自己织布、染色和缝制的传统服饰。衣服还是一样的衣服,头饰还是一样的头饰。村村寨寨的年轻人都不受周围艳丽多姿的服饰影响,依然一拨接一拨地向长辈学习古老的纺织技艺和手工裁缝技巧,将古老的种麻、种棉、轧花、绕线、织布、染色及裁缝等一系列传统技艺传承下来。

  味:竹筒烤茶,苦中品香

  在云南省永德县乌木龙乡,笔者发现俐侎人习惯喝苦茶。他们用当地的一种香竹制成竹筒来烤茶。用这种竹筒烤茶,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气,又保留了茶叶原有的清香。由于开水灌入竹筒时,会发出一种如同闷雷一般的响声,所以俐侎人把这种茶叫做“雷响茶”。

  听当地人说,“雷响茶”的历史很久远。古时候,俐侎人大多生活在人烟稀少、野兽频繁出没的深山老林里。晚上,人们为了壮胆,就捡拾木柴生起篝火,用铜壶打来清澈的溪水架在火塘之上。俐侎人知道,茶叶经过烘烤后味道更香,但苦于没有烤茶的器皿,他们就把茶叶放到竹筒里,再将竹筒放到火炭上,一边烘,一边用木棍敲打竹筒,等到竹筒里的茶叶烤黄了,就将铜壶里的开水灌入竹筒里。所以,俐侎人将这个烤茶的过程叫做“打茶”。

  现在,云南临沧一带的民族茶艺传承方兴未艾,“雷响茶”因为制作技艺独特,茶汤滋味纯正,在临沧的少数民族茶艺中颇负盛名。

  音:“桑沼哩”上的对歌

  不久前,笔者应邀到永德县乌木龙乡的菖蒲塘参加了一次被誉为“烂漫情人节”的俐侎山寨澡塘会。

  俐侎人管澡塘会又叫“桑沼哩”,意为“桑树脚下出热水,相约澡堂去沐浴”。据说,乌木龙乡的澡塘会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俐侎人都会自发地聚集到温泉出水口比较密集的乌木龙乡的菖蒲塘,洗澡、娱乐、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到了晚上,俐侎男女围着篝火,唱着动听的山歌,共叙融融的情意,情到深处之时,相恋相爱的男女独叙衷肠。

  永德县文联的小郑介绍:“俐侎山寨的调子很多,上坡有上坡调,栽秧有栽秧调,下河有下河调,谈情有说合调,诉苦有苦情调,出嫁有哭娘调。在俐侎人的生活中,调子无处不在。所以有人说,俐侎人的多彩生活是唱出来的!更为稀奇的是青年男女约会,你在这山头,她在那山腰,同样的吼腔,对方都可以通过嗓音的粗细来辨别。不是自己的情人,你就是变着腔调、吼破嗓子,也没人理你。”

  “我与妹相遇,相遇在此时,你像花一朵,不采真可惜,愿采这朵花,思念夜难眠;到处开花朵,等待布谷叫,布谷不出窝,时辰还不到,远方人烟起,相遇就来临。”这是笔者在那次澡塘会上听到的一段情歌,至今仍然感觉余音袅袅。

  当晚在一棵桑树下,一位姓字的俐侎姑娘悄悄地告诉笔者,在俐侎人的潜意识里,婚姻是忠诚的、纯洁的,但他们的思想却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夫妻之间仍然有着一定的情感空间和自由,澡塘会就是他们自由释放情感的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澡塘会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传承下来,这也是他们对大地情感的一种表达。 

  □ 陈开心 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4月1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金鹏]白族文化与现代文明
下一条: ·[周建新 柴可]“客家摇篮”的文化传播与建构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