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三天三夜唱不完的歌:记《阿诗玛》口头文学传承人王玉芳、毕华玉
  作者:国际在线专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2 | 点击数:7227
 

·走进昆明·

  

  主持人:海内外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今天的《走进昆明》,我是方南。今天的节目要带您认识两位昆明人,他们是田间地头辛勤耕作的普通农民,同时他们也是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彝族阿诗玛口头文学传承人毕华玉和王玉芳。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跟随这两位昆明人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感受云南少数民族彝族独有的文化阿诗玛口头文学。

  主持人:您现在听到的这首歌曲是中国于1963年拍摄的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阿诗玛》的主题曲,这部影片是我国第一部彩色音乐电影,在我们中国的电影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部电影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片中许多好听的民族歌曲,成为了整整一代人耳熟能详的旋律,片中美丽善良的阿诗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像。其实,电影中的阿诗玛的故事源于彝族中的一支萨尼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存在每一个萨尼的人心里,用动人的歌声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口头传唱的阿诗玛文学,是一首叙事长歌。究竟有多长呢?

  据萨尼人讲这首歌长的三天三夜也唱不完,没有人从头到尾的听过阿诗玛。那么有没有人能从头到尾唱出阿诗玛呢?在昆明石林县几经打听,记者了解到还真有两个人能完整的演唱这首三天三夜也唱不完的歌。这两个人就是彝族阿诗玛口头文学传承人毕华玉和王玉芳,他们分别代表了阿诗玛说唱艺术的两个派系,一个是民间调,一个是毕摩调。

  今年67岁的老人王玉芳就是民间调阿诗玛的传承人,老人在仪式上穿起了漂亮的彝族服饰,头上裹着黑色的包头。老人平时说话用彝语,不太会说汉语。我们沟通起来比较困难,于是老人干脆就用歌声给我们讲起了阿诗玛的故事。 这段歌声讲述的是什么意思?

  位精通汉语的彝族同胞在一旁向我们介绍说:

  彝族同胞:“阿诗玛出生以后取了一个好名字,亲朋好友都来,说阿诗玛出生那天是蛇年、蛇月、蛇日,三个都是属蛇的日子。诗就是蛇的意思,叫阿诗玛,玛就是女子的意思。阿诗玛就是彝族的一个偶像,漂亮的云南萨尼人女的就叫阿诗玛。”

  主持人:《阿诗玛》这部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从前的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而现在却是很少听到有人会唱了。

  主持人:现在您听到的《阿诗玛说唱》是王玉芳所演唱的民间版本,也就是刚刚为您介绍的民间调,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版本是毕华玉表演的毕摩调《阿诗玛说唱》,咱们先来听一听。

  主持人:您听出来了吧,这毕摩调的《阿诗玛说唱》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在少数民族彝族当中,毕摩有特殊的地位,毕摩通常是世代相传,他们除了在部族中负责祭祀占卜的工作外,就是将历史和民间故事编成歌谣口口传唱。今年56岁的毕华玉就是这样一位毕摩世家的传人。

  毕华玉说:“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家族传承,我老祖教我爷爷,我爷爷教我爸爸,我爸爸教我,我教我儿子。过去家传式的,不外传,现在就不这样了,现在面向社会,面向我们全县,尽可能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要失传,大家一起来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主持人:目前,毕华玉在做一些彝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他还通过电视节目普及等方式推广民族文化。然而,最让毕华玉痛心的是现在很多彝族的后代对本民族的文化并不十分感兴趣,连他自己的子女都对《阿诗玛》不感兴趣,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但是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由于阿诗玛的说唱艺术中使用的是非常古老的彝族语言,所以许多年轻的彝族人根本就听不懂,更加很少有人愿意付出心力去学。现在他一方面在寻找着他的传承人,同时也在对于自己传唱一生的阿诗玛文学进行着书面整理。目前他已经完成了20万字的著作,在他的书中不仅仅记述着阿诗玛的故事,同时对于彝族的文化,风俗和历史也进行了详尽的记录。

  毕华玉:“这两本书都是写的本土本乡的民族习俗特点。记述老的传承故事。用我们彝族的文字写下来的,一本十多万字,两本就是二十多万字。我想慢慢的把它出版出来,翻译成汉文,彝文汉文都有,大家看了以后,能了解一些我们的民族文化。”

  主持人:为保护和传承古老的阿诗玛说唱,毕华玉和王玉芳他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阿诗玛的代代相传做着不懈的努力。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为挽救彝族撒尼阿诗玛文化而努力着。自从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阿诗玛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占地近1000平方米位于糯黑彝族文化保护区的“阿诗玛文化传习馆” 目前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向大众免费开放,这也将是昆明首个非物质文化传习馆,届时,大家将在馆中欣赏到石林文化史、彝族服饰、刺绣工艺品展;观看与《阿诗玛》有关的电影、文本、歌舞表演等,在彝族文化背景中《阿诗玛》将以更丰富的内涵走近大众。

  主持人: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传习馆了解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聆听着美妙的阿诗玛传说的时候,相信在那参观的人群当中,一定会有一些聪慧的青年人被阿诗玛深深打动,并把她的故事继续传唱下去。好的,朋友们,今天的《走进昆明》《三天三夜唱不完的歌》到这里就结束了,节目总监制梁永实、吴勇,节目监制、播音方南,采编孙珑,责任编辑静怡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09-04-26 09:59: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娘本:中国唐卡大师
下一条: ·《阿诗玛》国家级传承人毕华玉毕摩辞世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刘薇]《阿诗玛》汉译本跨语体特点研究·[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