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雷亮中 张世文 杨志伟]民族志电影的历史及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卡尔·海德的《影视民族学》导读
  作者:雷亮中 张世文 杨志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28 | 点击数:12669
 

   随着电影机传入中国,开始了影视手段在中国民族学研究和田野调研的应用之旅。民族学家凌纯声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求真,欲知苗族生活之真相,非借用标本影片不足以表现。多方采购标本及摄制影片,正所以求其真,而保存其文化之特质也。"
   基于此,凌纯声等人在苗族以及云南、海南的民族地区调查时使用了影视的手段。建国后,在"抢救落后"的指示和口号下拍摄当时被称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的影视作品22部123本影片。然而,综观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正如名称中"科学"一词所反映的,"谨慎地处理拍摄对象。意识形态的,所谓'科学性'原则和族群关系的谨慎考虑超乎一切。然而,人类学家的参与观察和多视角沟通并没有显现在作品之中。"
   进入80年代后,虽然中国民族志影片的拍摄的主体和拍摄的手法更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但中国传统的民族志影片作为记录和保存并表达"正在逝去的世界"的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削弱。"严格说,我国至今尚未出现科学意义上的影视人类学。" 在传统和现代双重影响之下,从中国人类学片的定位来看,对影片的所谓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强调重于一切。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后现论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学影片也可能是构建的"事实"。殊知,"文字的撰写,以及照片与电影,其真实性均不是绝对的,它们仅仅是一种真实状态的陈述。"
   电影永远是一种对自然对象"逼真"的模仿,并且又趁机附着了歧异。被让o鲁什推崇为"真实电影"的先驱之一的俄国人吉加o维尔托夫有着清楚地认识,观众只能看到影片所展示的景象,而看不到其它的一切,就这种限制来说,摄影机有可能窜改事实。"我强迫观众通过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去观察这种或那种影像现象。眼睛服从于摄影机的意愿,摄影机引导眼睛去观察情节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使影片通过最快捷、最清晰的途径达到高潮,或到达问题答案之核心。"
   人们也会因信奉的理论的差异,对影视作品的镜头的选择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与书面作品一样,人类学影视作品的完成也依赖于摄影师、录音师和剪辑师的共同协作完成,其中的"真实"的根据也是依赖于作者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和解释。更何况民族志影片也存在叙述风格的问题。玛格丽特o米德在一篇论文中谈到民族志电影的主观性问题时,指出"那些指责他人主观主义、印象主义的人实在令人费解,他们实际上只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官和综合经验的能力……"
   事实上,从弗莱厄蒂(Robert Flaherty)的《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North") 到20世纪30年代, M ·米德和G·贝特森在印尼巴厘和新几内亚拍摄的一系列反映巴厘人儿童的"具有研究性质"的人类学影片以及60年代,被视为"重构本来现象"的范例伊恩·邓洛普的《沙漠人》等纵贯民族志电影史,我们可以发现电影显然并不只是一种记录的工具,还是研究的手段。
   因而,民族志电影并不仅仅是记录"正在逝去的历史",它与民族志书面作品一样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尽管有些情况下这一方法并不文字更可靠、更真实,但它为记录、分析、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提供了一种多元途径的可能性。以此,人类学影片方可被置于一个交流之梦所打开的道德和美学可能性之网之内。
 

参考文献:

  杜荣坤、肖锋主编:《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论文集》,第19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45页。
  同上145页,比如弗莱厄蒂(Robert Flaherty)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莫亚纳--黄金时代的浪漫曲》(1926年)、《阿兰岛的男人》(1934年)和库珀等人的《草地》等。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79--181页。
  本数据参见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编:《影视人类学论文、译文和资料选编》,1995 年,第58页,其他的论文中具体数字略有不同。
  庄孔韶:"影视影像摄制的人类学研究定位",《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54--155页。
  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论文、译文和资料选编》,1995年,第123页。
  庄孔韶:《文化与性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转引自(意)保罗o基奥齐:"民族志电影的起源",《影视人类学论文、译文和资料选编》,1995年,第230--231页。
  转引自(意)保罗o基奥齐:"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影视人类学论文、译文和资料选编》,1995年,第249页。
  注:该片也被人是人类学片形成的标志,影视人类学发展的里程碑和美国人类学片的奠基之作。见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面向21世纪人类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安定明 张伟明]《观看人类学──通过电影的文化人类学》导读
下一条: ·[邓启耀]隐性“博物馆”数字化保存与呈现
   相关链接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
·[漆凌云 杨秋丽]中国民间故事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麻国庆 朱伟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
·[顾春军]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冥婚·[孙正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背影:走向勒斯卡姆的另一个季节
·刘湘晨纪录片展播: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刘湘晨:用镜头呈现新疆文化多元色
·【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马翀炜 晏雄]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
·刘湘晨:囿于“风情化”的新疆传达,是不够的·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妖怪博士──记日本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学者小松和彦·[麻美垠]国家在场的湘西苗族赶秋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