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陶立璠]《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序言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5 | 点击数:4890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钟亚军、 王宁丽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2012年的早春季节,亚军将她的新著《回族民间文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我并邀我作序,我愉快地答应了。这不仅因为她曾是我的学生,攻读过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更因为她毕业之后回到宁夏,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宁夏大学,从事回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回族民间文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终于形成独立的民间文艺学学科。这一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和作家文学研究相对的,它所研究的对象,曾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创作。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或“口承文学”、“口头传承”。这种民间的口头创作以往总认为是不识字的人群或农民的创作。其实不然,精英阶层中也有大量的口头文学创作。大凡只要是民间的、口头的创作,无论精英人物还是下里巴人,他们的此类创作都应归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历代文人的野史笔记小说中,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作品。这种口头创作被文人记录下来,变成文本,成为历史学家和民间文学研究者喜闻乐见的资料。

  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观点,民间文学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作了明确的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如果将民间文学视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那么它所表现的许多特点,是和《公约》的定义完全吻合的。即首先民间文学的创作者属于社区、群体和个人,它的传承人无疑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和持有者;其次,民间文学是在社会实践中,传承人通过口头创作,表达观念,传授知识和技能;其三,这种非物质文化世代相传、不断再创造,得到传承社区和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如此看来,以往对民间文学创作者的理解,局限在不识字的群体和个人,影响了研究视野的扩展。实际上,民间文学的创作是不分阶级和阶层的,它是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口头创作和传承。

  以非物质文化形态表现的民间文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和评审中,将民间文学放在首位,正是强调民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因为在其他的类别中,比如民间手工艺、戏剧、舞蹈、民俗等,具体到每一种工艺、民俗活动,都有相应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以说民间文学创作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那些源流解释性故事更是如此。

  中国的民间文学研究,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出现过它的研究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出版了许多以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同时还关注到民间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如在全国许多高等院校文科恢复民间文学教学,建立硕士、博士学位培养体系。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大量收集、整理、出版,不仅给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带来新鲜资料,而且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了民间文学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中的少数民族神话、史诗和长篇叙事诗、抒情诗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而且给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勃勃生机。无论是神话学、史诗学(如玛纳斯学、格萨尔学、江格尔学等)和长诗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领域。

  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新时期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并不平衡,许多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还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回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就是如此。近几年来许多学者感叹,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俗学恢复和发展以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似乎走入了低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民间文学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另一方面却出现研究的缺失。面对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怠慢研究、何来保护?正当此时,《导论》的出版非常适时,它给沉寂的民间文学研究带来一缕清风。这部《导论》是一部族别民间文学的研究著作,以回族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回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是一个特殊的族群。大分散、小聚居,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回族民间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分丰富多彩,但它像散落的珍珠,遍布祖国大地。要想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捡拾起来,穿成光彩夺目的项链,谈何容易。而这恰恰是《导论》完成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作者的视野不仅在宁夏,而是关照了全国各地的回族民间文学。这是《导论》最大的特点;其次,在理论框架上,打破了以往《民间文学概论》的写法,将回族民间文学的知识、理论与当前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系来。正如作者所说,“回族民间文学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人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缺少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载体,回族民间文学也就不存在了,而缺少了回族民间文学,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缺少了阐释说明其功能的工具”。尽管到目前为止,回族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作品进入国家级名录还是空白,但只要手心连着手背,总会进入国家名录体系;其三,《导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回族民间文学研究离不开本体论、题材论,但是《导论》在具体作品分析上,引入世界民间故事分类体系和理论,用“AT”分类法和普洛普分类,对回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类型做了探讨,体现出田野作业和实证研究的特点。特别是对神话和传说所作的类型分析很有新意,是前人尚未尝试过的。

  改革开放以来,回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的研究虽有起色,曾经有《中国回族文学史》一类的著作出现,但大都是以回族作家文学研究为主,民间文学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导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即将出版之际,写了如上的话,表达一种欣喜之情。是为序。

  陶立璠
壬辰岁初夏于北京寓所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国忠]《人海闲话》出版说明
下一条: ·[柯杨]心灵的对歌乃生存的必需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