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志图:讲现代题材,那会更糟糕
新华网广州4月4日电(陈祥蕉 赖高第 黄建凯) 羊城最后一个民间“讲古”人颜志图日前在广州与英国“故事大王”Bob同台竞技,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台前,观众对颜志图的语言和故事自有一种亲切感,掌声笑声不断。幕后,颜志图只能黯然承认“讲古”已是“没落的艺术”。与英国四五百人的职业讲故事队伍比起来,他和他的同伴显得很寂寞。在这次“讲古”之后,颜志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他13岁开始“讲古”,如今他已经60岁,对于这门艺术的现状和未来,他有过努力和思考,却无力改变。
“讲古”人,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记者:前几天你跟英国的Bob一起“讲古”,听说他们国家这个行业还算兴盛。
颜志图:我问过博叔(Bob),你们有多少专门讲故事的人,他说有400多个职业的,算上兼职的有500多。博叔说,英国的学校里有开设讲故事的技巧课,那些师范生,在没有做老师之前都要学习讲故事,他们将讲故事的技巧运用到教学之中。但我们这里的老师没有这种意识。我们讲故事只是一种娱乐工具。我们的“讲古”人,可以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本来讲故事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文艺轻骑队,不需要什么道具,不需要什么乐队,一个人一张嘴,凭着讲故事的技巧就可以吸引人了。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只要有意识,就能做。
记者:那怎样推动这种意识?
颜志图:有些地方是做得到的,比如荔湾区青少年宫曾安排我去中小学巡回讲演。那个时候我觉得有意义,我不计较给多少回报,有些青少年活动叫我去,甚至没有报酬,但我不计较。在学校“讲古”都是应学校的要求,大多讲革命故事,讲雷锋少年儿童时的故事,讲革命斗争故事,双枪老太婆那些,或者讲西关风情故事。哪个学校坐落在哪里,我就讲哪里的故事,比如在詹天佑小学,我就附带讲讲詹天佑是什么人等等。我觉得反响还是很好的。
近几年,最冷淡时面临失业
记者:“讲古”以前在民间是很兴盛的,为什么现在逐渐没落,你甚至被称为羊城最后一个民间“讲古”人?
颜志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整个曲艺界都很兴盛,“讲古”也是。到最近几年,我酸甜苦辣都尝了个遍。2001年是我最冷淡的时候,文化宫的固定“讲古”点撤了,我也面临失业。后来经过媒体报道,才慢慢有点起色。东山区请我去讲,那是我重出江湖的第一场。2004年年初,广东电视台请我做“寻根问底的解题”,做了一年多。再后来就是广州电视台的《羊城处处有段古》。早期我们做的是广州的街道、名胜古迹等掌故的故事,做了有300多集了,但做久了就发现故事性单薄,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好讲的都全部讲完了,做了300多集,300个广州地方的掌故。现在就改讲收藏,收藏古董、勋章、军刀什么的,收藏都做了几个月了。以后听说会做南粤先贤,还会做“图解广东”、武林故事等。
记者:除了广州电视台,现在你一般在什么地方“讲古”?
颜志图:在大新古坛讲了3年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都来这里讲。然后最多的就是文化公园,每个星期六下午3点到4点。听众还是很多的,基本上都满座,大约100多人。文化公园很久以前就开过讲坛,但后来停了,停了9年多。因为没什么经济效益,听众多数是老人家,老人家又可以凭老人证免费进公园。不过现在重新开设,在一个娱乐室内,买门票就可以进去。五仙观也有古坛,越秀古坛,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六上午,我就去那里讲,10点钟开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2007-04-0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