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人?
  作者:陈祥蕉 赖高第 黄建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4-05 | 点击数:4338
 

  颜志图:讲现代题材,那会更糟糕

  新华网广州4月4日电(陈祥蕉  赖高第 黄建凯) 羊城最后一个民间“讲古”人颜志图日前在广州与英国“故事大王”Bob同台竞技,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台前,观众对颜志图的语言和故事自有一种亲切感,掌声笑声不断。幕后,颜志图只能黯然承认“讲古”已是“没落的艺术”。与英国四五百人的职业讲故事队伍比起来,他和他的同伴显得很寂寞。在这次“讲古”之后,颜志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他13岁开始“讲古”,如今他已经60岁,对于这门艺术的现状和未来,他有过努力和思考,却无力改变。

  “讲古”人,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记者:前几天你跟英国的Bob一起“讲古”,听说他们国家这个行业还算兴盛。

  颜志图:我问过博叔(Bob),你们有多少专门讲故事的人,他说有400多个职业的,算上兼职的有500多。博叔说,英国的学校里有开设讲故事的技巧课,那些师范生,在没有做老师之前都要学习讲故事,他们将讲故事的技巧运用到教学之中。但我们这里的老师没有这种意识。我们讲故事只是一种娱乐工具。我们的“讲古”人,可以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本来讲故事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文艺轻骑队,不需要什么道具,不需要什么乐队,一个人一张嘴,凭着讲故事的技巧就可以吸引人了。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只要有意识,就能做。

  记者:那怎样推动这种意识?

  颜志图:有些地方是做得到的,比如荔湾区青少年宫曾安排我去中小学巡回讲演。那个时候我觉得有意义,我不计较给多少回报,有些青少年活动叫我去,甚至没有报酬,但我不计较。在学校“讲古”都是应学校的要求,大多讲革命故事,讲雷锋少年儿童时的故事,讲革命斗争故事,双枪老太婆那些,或者讲西关风情故事。哪个学校坐落在哪里,我就讲哪里的故事,比如在詹天佑小学,我就附带讲讲詹天佑是什么人等等。我觉得反响还是很好的。

  近几年,最冷淡时面临失业

  记者:“讲古”以前在民间是很兴盛的,为什么现在逐渐没落,你甚至被称为羊城最后一个民间“讲古”人?

  颜志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整个曲艺界都很兴盛,“讲古”也是。到最近几年,我酸甜苦辣都尝了个遍。2001年是我最冷淡的时候,文化宫的固定“讲古”点撤了,我也面临失业。后来经过媒体报道,才慢慢有点起色。东山区请我去讲,那是我重出江湖的第一场。2004年年初,广东电视台请我做“寻根问底的解题”,做了一年多。再后来就是广州电视台的《羊城处处有段古》。早期我们做的是广州的街道、名胜古迹等掌故的故事,做了有300多集了,但做久了就发现故事性单薄,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好讲的都全部讲完了,做了300多集,300个广州地方的掌故。现在就改讲收藏,收藏古董、勋章、军刀什么的,收藏都做了几个月了。以后听说会做南粤先贤,还会做“图解广东”、武林故事等。

  记者:除了广州电视台,现在你一般在什么地方“讲古”?

  颜志图:在大新古坛讲了3年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都来这里讲。然后最多的就是文化公园,每个星期六下午3点到4点。听众还是很多的,基本上都满座,大约100多人。文化公园很久以前就开过讲坛,但后来停了,停了9年多。因为没什么经济效益,听众多数是老人家,老人家又可以凭老人证免费进公园。不过现在重新开设,在一个娱乐室内,买门票就可以进去。五仙观也有古坛,越秀古坛,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六上午,我就去那里讲,10点钟开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2007-04-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颜志图:不做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佬
下一条: ·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后继无人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