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粤语说书大师坚守讲古坛50载
  作者:吴敏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5 | 点击数:9964
 

粤语讲古传承人颜志图(资料图)

《羊城讲古》,颜志图著,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2年版

  中新社广州3月23日电 题:粤语说书大师坚守讲古坛50载

  每逢周六,粤语讲古传承人颜志图都会到广州文化公园讲古,他身穿长衫手执折扇讲得眉飞色舞,早早占好座位的“古趸”(酷爱粤语讲古的观众)也听得津津有味。颜志图已经在讲古坛上站了五十余载。

  “讲古”即粤语说书。2009年,粤语讲古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文化公园讲古后,颜志图会在公园一棵橡胶树下为爱好粤语讲古的“粉丝”上课。如今,他有八九个来自各行业的弟子。颜志图常打趣对弟子们说:“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如果你们以后有了成就,要记得是在橡胶树下得成正果的。”

  颜志图1961年入行,见证了粤语讲古的兴衰。在颜志图办公室,他指着墙上的广东著名讲古艺人陈干臣像对记者说:“他改变了我一生”。

  颜志图读初中时,偶然听到陈干臣讲《杨志卖刀》的故事,被深深吸引,他回校试着给同学们讲故事,结果大受欢迎,成了学校的“古王”。1961年,他加入了广州说书学会。讲古多年,颜志图曾讲过《洪熙官》、《黄飞鸿》、《方世玉打擂台》、《风流才子伦文叙》等多个广东民间故事。

  颜志图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语讲古兴盛,广州讲古坛众多,一个讲古坛能聚数百观众,其派头不亚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粤剧。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粤语讲古逐渐没落,“广州说书学会解散,大多数前辈失业,生活艰苦。”颜志图说,不少讲古艺人在那时离世,虽然粤语讲古在“文革”后得以恢复,但和他一样重操故业的艺人凤毛麟角。

  2001年,广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取消了广州最后一个讲古坛,颜志图当时被媒体称为“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那段岁月,颜志图仍讲古不辍,他到小学、幼儿园教孩子们练螳螂拳,休息时会给他们讲儿童故事。

  2003年,粤语讲古的存亡受到社会关注。2005年,广州文化公园重开讲古坛。目前,广州在文化公园、伦文叙纪念广场、五仙观广场等都设有讲古坛,让讲古艺人又有了一展所长之地。

  最让颜志图欣慰的是,粤语讲古后继有人,他年仅24岁的弟子彭嘉志已崭露头角。为了推广粤语讲古,颜志图和彭嘉志还上电视讲古。目前,彭嘉志正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探索粤语讲古回归市场之路。他说,艺人有了市场作生活依靠,粤语讲古便不会衰落。

  颜志图笑着对记者说:“我年纪大了,将来的故事要靠年轻人去讲了。”(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3年03月23日 11: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题║ 寻访剪纸,寻访民间
下一条: ·颜志图:不做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佬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