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敬文:一生耕耘民俗学 百岁登顶为文宗
  作者:吴绪山 谢立群 刘小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5 | 点击数:5986
 

钟敬文 1903—2002

钟敬文(左二)在其九五寿辰暨学术思想谈论会上与季羡林、张岱年、启功合影。

钟敬文和妻子陈秋帆合影。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谢立群 刘小明

  今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现代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在其家乡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近日隆重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钟敬文先生的家属、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表达对这位人民学者、一代大师的缅怀与崇敬。从青少年时代参加全国性的歌谣征集运动、涉足民间文学研究,一直至晚年倡导并创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理论体系,钟敬文一生始终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海丰赤子投身“五四” 洪流

  1903年钟敬文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镇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看书,逢年过节,家乡做社戏,听唱曲、猜灯谜、打八音、舞狮子常常让小敬文陶醉入迷,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印象。就在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向有志青年转变的时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让地处粤东偏僻小镇的钟敬文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并对其产生了无限向往。钟敬文后来曾这样回忆说:“‘五四’的智慧醒觉运动把我的心眼撞开了。”1922年夏,钟敬文在海丰陆安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外出深造,只得在家乡执教弥补生活。但心存鸿鹄之志的他,渴望展翅高飞。正当徘徊之时,他偶然读到了由北京大学编著的《歌谣》周刊,一下子照亮了他的人生路,于是他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故事等,向《歌谣》投稿并陆续刊发,他搜集编纂的《疍歌》,还被刘大白先生赞为“功绩不容渺视”。这些都鼓励并引导钟敬文开始走向新文学及民间文学。

  1926年夏,受彭湃、聂绀弩的影响,为了寻求更充沛的思想滋养,钟敬文辞去家乡的教职,来到广州,在同乡杨成志的引荐下,进入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岭南大学,在中文系做文牍员,这是他走上治学生涯与追求真理之路的关键一步。1927年,顾颉刚从北京南下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后,便推荐钟敬文调任中山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他协助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傅斯年、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这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第一个以“民俗学会”命名的学术组织。在认真教学的同时,钟敬文忙于自己的研究和编辑工作,编印《民间文艺》、《民间周刊》及民俗学丛书,还出版学术专集,积极宣传与推进民俗学这门新学问,此时的钟敬文在文艺界学术界已崭露头角,开启了他在中国民俗学舞台的世纪旅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3-03-25 11: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肖彤]正白旗下的掌故
下一条: ·钟老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