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敬文 1903—2002
钟敬文(左二)在其九五寿辰暨学术思想谈论会上与季羡林、张岱年、启功合影。
钟敬文和妻子陈秋帆合影。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谢立群 刘小明
今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现代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在其家乡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近日隆重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钟敬文先生的家属、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表达对这位人民学者、一代大师的缅怀与崇敬。从青少年时代参加全国性的歌谣征集运动、涉足民间文学研究,一直至晚年倡导并创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理论体系,钟敬文一生始终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海丰赤子投身“五四” 洪流
1903年钟敬文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镇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看书,逢年过节,家乡做社戏,听唱曲、猜灯谜、打八音、舞狮子常常让小敬文陶醉入迷,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印象。就在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向有志青年转变的时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让地处粤东偏僻小镇的钟敬文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并对其产生了无限向往。钟敬文后来曾这样回忆说:“‘五四’的智慧醒觉运动把我的心眼撞开了。”1922年夏,钟敬文在海丰陆安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外出深造,只得在家乡执教弥补生活。但心存鸿鹄之志的他,渴望展翅高飞。正当徘徊之时,他偶然读到了由北京大学编著的《歌谣》周刊,一下子照亮了他的人生路,于是他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故事等,向《歌谣》投稿并陆续刊发,他搜集编纂的《疍歌》,还被刘大白先生赞为“功绩不容渺视”。这些都鼓励并引导钟敬文开始走向新文学及民间文学。
1926年夏,受彭湃、聂绀弩的影响,为了寻求更充沛的思想滋养,钟敬文辞去家乡的教职,来到广州,在同乡杨成志的引荐下,进入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岭南大学,在中文系做文牍员,这是他走上治学生涯与追求真理之路的关键一步。1927年,顾颉刚从北京南下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后,便推荐钟敬文调任中山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他协助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傅斯年、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这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第一个以“民俗学会”命名的学术组织。在认真教学的同时,钟敬文忙于自己的研究和编辑工作,编印《民间文艺》、《民间周刊》及民俗学丛书,还出版学术专集,积极宣传与推进民俗学这门新学问,此时的钟敬文在文艺界学术界已崭露头角,开启了他在中国民俗学舞台的世纪旅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3-03-25 11:04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