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指掌间流出幸福的刀味纸感
  作者:记者 王荟   摄影/图:记者 李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5 | 点击数:13919
 

  在北京剪纸界,提到申沛农,很多人都会称呼他“申老师”,这位已经故去十余年的剪纸艺术家,是迄今为止在报刊上发表剪纸作品最多的人。在媒体资源较为稀缺的年代,庄平、滕凤谦和他们的学生申沛农,将以往观念中存在于“田间地头”的民间剪纸带上了《人民日报》等报刊,带进了景山公园的展厅,开创了京派剪纸。

  手工艺溯源

  剪纸,就是用剪刀、刻刀或者其他工具在各种材质的纸上,用不同手段进行镂空、透雕,来实现造型的艺术形式,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其载体主要是纸张、金银箔,也可以是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在北京,剪纸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有“京派剪纸(申沛农)”和“北京剪纸(徐阳)”两个区级非遗项目。

  北京现代剪纸与它的西北渊源

  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彩色纸片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窗花”)、门楣上(“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到了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更多的是,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家居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窗花、柜花、喜花、顶棚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那时,关于剪纸的商业交易和创作也颇为兴盛。

  不同地区的剪纸有不同的风格,在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派剪纸(申沛农)”的代表性传承人靳鹤年看来,北京现代剪纸的发展,有很独特的一面。他认为,北京的剪纸与西北剪纸渊源颇深,“西北有版画和剪纸,有很强的地域风格。解放后,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当地的剪纸艺术”。北京剪纸吸收了西北剪纸的些许特点,兼容并蓄,形成了新的独具一格的京派剪纸。

  北京剪纸界另一位著名人物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剪纸(徐阳)”的代表性传承人徐阳也有自己的解释:“北京剪纸的题材尽可能表现北京人的生活,如京剧、北京民俗,北京剪纸的艺术特色比较甜美,装饰味比较浓。”

  田间地头手工艺登上报刊“庙堂”

  靳鹤年还强调了剪纸作品在主要报刊如《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上发表的事情,在宣传渠道较少的年代,剪纸跃然登上党报,这让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手工艺多少有了“庙堂”的味道,也大大增加了剪纸的知名度和宣传效果。

  1958年3月25日,《北京晚报》发表了申沛农的一幅剪纸题花,这也是申沛农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报纸上。“这在当年也是新鲜事物。特别是那个邮票般大小的剪纸题花很耐看,既有农村窗花的特色,又有时事元素,和文章配合紧密,又不是以概念符号图解文章内容。”北京作协会员竹林风回忆,自己的一个同学收集了所有申沛农的剪纸作品,看到报纸上发表了申沛农的作品,就剪下来贴到一本旧杂志上,这本剪贴本曾在全班传阅。后来,竹林风到街坊的小伙伴儿家去玩儿,朋友的母亲也剪贴了一本申沛农在各个报刊上发表的剪纸作品。

  师从庄平、滕凤谦的申沛农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偶像。作为一个重度肢残者,申沛农关节强直,抬头都很困难,但是他的手指极为灵巧,教授学生非常细心,毫无保留。“对申沛农的佩服,从艺术扩展到人品上,成为我心目中同保尔和吴运铎一样的楷模。”竹林风的这句话大概代表了当时不少年轻人的心理。

  申沛农的学生们对老师的崇敬和关心也是如此。7岁时跟随申沛农学习剪纸的杨莹莹回忆:“我第一次见到他在创作时那灵巧的手指,就深深地被迷住了。他用起刻刀来,简直奇妙无比。在我学习剪纸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与艺术大师的风范。”

  1975年,因为喜欢画画,31岁的靳鹤年来到西城区文化馆参加美术班,文化馆的美术干部庄平带着靳鹤年来到申沛农家,“给申老师找一双腿,做他的学生和助手”。那时的靳鹤年早已是申沛农的“粉丝”,跟申沛农其他的学生一样,向老师学艺,有时推着老师到外面散步,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也常会买些纸张和图书资料送给老师。

  第二年,靳鹤年的作品就在报刊上发表了。“申老师讲得很生动,我进步很快。”靳鹤年说。

  1978年,庄平、申沛农和靳鹤年,这剪纸的师徒三代三个人,在景山公园的倚望楼办起了《北京剪纸展》说是北京,其实是全国范围内优秀剪纸作品的展示。

  今年春节前,靳鹤年坐在自己家中,再一次拿出申沛农的作品集。这是一本靳鹤年自己复制的老师的作品,在作品集的最后一页,靳鹤年写道:“拍照剪纸打印出不同尺寸的样子,有机会获得印样,有条件精细刻制,就是成功。机会只有一次,失不再来,成功必须追求,得之不易。2011年4月28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3年03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店铺招幌史话
下一条: ·酣酣斋酒牌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