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2012 年第 4 期 目录
篇名
|
作者
|
页码
|
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
|
邓绍基
|
1-18+157
|
梅兰芳《奇双会》表演问题初探
|
邹元江
|
19-27+157
|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的结尾方式与学术用意
|
左鹏军
|
28-32
|
明王应遴原刻本《衍庄新调》杂剧考
|
王宣标
|
33-37
|
从“中国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权第一案”说起
——兼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
欧阳光 倪彩霞
|
38-45+157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以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为例
|
毛巧晖
|
46-52
|
民族旅游及其麦当劳化:白马藏族村寨旅游的个案研究
|
刘志扬 更登磋
|
53-61
|
手工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探究
——以北京绢人为例
|
刘勍
|
62-68
|
日本对传统造纸技术的保护及其启示
|
陈刚
|
69-78
|
辰河高腔“条纲戏”的编创及其演剧形态探究
|
郑劭荣 谭研
|
79-86
|
共同性向公共性的转型
——陕西省华县皮影戏的个案研究
|
陈爱国
|
87-96
|
道教信仰与民间叙事的交融
——《道教的传说·前言》
|
刘守华
|
97-100+158
|
当下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以胡集书会参会艺人为中心的探讨
|
王加华
|
101-109
|
他山之石:对话纽约州艺术委员会民俗部罗伯特·巴龙
|
王敦 罗伯特·巴龙
|
110-115+158
|
“通书罗”与罗家通书
|
刘昭瑞 钟林春
|
116-124+158
|
崇神敬祖、节日狂欢与历史记忆
——山西娘子关古村镇春节民俗调查
|
段友文 王旭
|
125-134
|
热闹与乡村庙会传统的生命力
——以冀中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
华智亚
|
135-143
|
作为一种文化身份的“珠玑移民”
——“珠玑移民”身份的文化密码
|
仲红卫 袁书会
|
144-151+159-160
|
略谈广宁竹文化
|
杨希英 张春燕
|
152-156+161-162
|
稿约
|
|
16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