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2012 年第 3 期 目录
篇名
|
作者
|
页码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马盛德
|
1-4
|
在政府间委员会指导下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履约工作
|
亨利克斯·史密斯
|
4-10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制定工作
|
哈里埃特·迪肯
|
11-14
|
申报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
里图·塞蒂
|
15-18
|
通过信息共享与网络建设保护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李三悦
|
18-2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浙江经验
|
陈瑶
|
21-23
|
中日传统剧场转台研究
|
车文明
|
24-29+157
|
王稚登入诗社考略
|
龙赛州 黎国韬
|
30-36
|
《范文若的生平与<博山堂三种>》一文的商榷
|
肖伊绯
|
37-41
|
朱有燉佚文《神垕山神庙瑞兽碑》的发现及其价值
|
朱仰东
|
42-46
|
民俗地图集的制作方法
|
罗伯特·威尔德哈贝尔
|
47-53+157
|
《周礼》民俗思想研究
|
王素珍
|
54-61
|
《诗经》中禹的创世神话
|
姚小鸥 李永娜
|
62-67
|
试论中国古代祈雨文的主题特征及其文化内蕴
|
刘欢萍
|
68-76
|
论元代文人的“诗书画三绝”文化特质
|
张洲
|
77-83
|
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魅”观念
|
杨清虎 周晓薇
|
84-94+140
|
回归民间文学传统:国产动漫困境中的突围之策
|
徐金龙 叶继平
|
95-103+109
|
从连城《文溪书院记》看闽西客家地区理学、心学的消长
|
谢重光
|
104-109+157-158
|
冲突与调适:粤东客家基督教信仰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以广东梅州五华县大田樟村为例
|
宋德剑
|
110-116
|
楚雄地方女神“塔凹奶奶”信仰的图像证据
|
李金莲
|
117-130
|
端午节仪式活动传承主体的社会变化
——以中国嘉兴市端午民俗文化节与日本相模原市儿童节为例
|
谢荔
|
131-140+158
|
乡村原住民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认同
——以广州“城中村”为例
|
储冬爱
|
141-145
|
“羊城八景”:时代和人文的符号
|
赵玲玲
|
146-151+159-160
|
深圳民间祭祀文化探析
——以“下沙祭祖”等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
|
王程太
|
152-156+161-162
|
稿约
|
|
163
|
|
|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