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陈学文]明清江南(湖州)的桥与桥文化
  作者:陈学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3 | 点击数:14430
 

  双林三桥和桥上楹联实是江南文化的体现之一

  化成桥:联双水之晴虹,中流自在;起三桥之彩凤,夹道行空。盘石沐恩波,水接双桥成鼎峙;舆梁仍古制,化垂千载拟棠阴。

  万魁桥:桥卧为虹,五色云霞开晓霁;波平如镜,万年甲第耀奎文。

  万元桥:源远流长,永固虹梁成利济;地灵人杰,高鸾凤尾焕文明。甲地(第)云联,双水千秋资重镇;台星鼎峙,三桥一气接长天。苕水西来,山排万笏;奎光东映,星耿元精。积厚流光,万家余庆;钟灵毓秀,元气常充。

  三桥的“楹联”,见证了双林的繁荣,桥的功效确是“千秋资重镇”了。这些楹联写出了桥与城镇发展的内在关联,有了桥的“成利济”,使镇上“万家余庆”“元气常充”“甲第耀奎文”。交通、经济、文化互为因果,推进了双林镇的经济繁荣,文化璀灿。

  以上笔者仅择取双林三桥作为一个案例来说明桥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湖州地区乃至整个江南莫不如此。桥是水乡的重要交通载体,在历史的追溯中务必注意桥的兴建。下面笔者将概述湖州地区其他古桥楹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从桥楹联来看,其内容有以下几种类型:

  歌颂国泰民安,利民便民

  潘公桥(湖州老北门外):胜举重兴,两岸行人欣利涉;宏观大起,同时宝塔告成功。

  永济塘桥(织里镇杨溇村):杨溇运脉,南北通流;湖滨锁钥,往来要道。红龙千秋,永资保障;紫苍三元,济涉行人。

  白龙塘桥(八里店镇、织里镇交界):举徙通焉,乡真常乐;水流莫矣,民此永安。

  千秋桥(武康镇):千秋永固;万民如康。

  咏叹物产丰富

  北迴桥(南浔镇北):溇绕拜三庄,桑麻蔽野;水经嵇五漾,江浙分界。

  油车环桥(练市镇新会村):波浪碧于油,低浮桥影;桔槔狂欲吼,借听车声。

  妙严塘桥(练市镇、双林镇交界):田野桑麻围泽国;万家云树接商溪。

  永寿桥(新市镇、高桥镇交界):桑柘成林,新市遥通六七里;蜿蜒若带,横塘利济万千人。

  描述商业繁荣,漕运畅通

  悦皆桥(和孚镇长超):南北舟航通贩客;东西庐舍影资流。

  妙严塘桥:运漕千里云帆集;归权双溪水劲开。

  安济桥(干山镇):东西乃四海通衢,舟楫往来,水接龟溪流白苎;南北为三山要道,货财殖聚,梁飞澉市跨金堤。

  金锁桥(双林镇):金锁乍开通仕路;玉梁重建发财源。

  (文按:云帆凑集,舟航通贩,运漕千艘,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桥就成了“发财源”的媒介。有了经济开发,人文辈出,敞开了“通仕路”,桥的功能不容忽视。)

  桥对厚生济人的功效

  利济桥(和孚镇):利用厚生,永锡而富;济人泽物,长发其强。

  章家环桥(在练市镇蔡家桥村):南北通衢,鳌柱高擎成孔道;东西巨镇,虹梁环拱镇长流。

  义尚桥(织里镇义皋村):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淼永安澜。

  茅山高桥(干山镇):东西是城镇通衢,兵燹几经,遂使徒行资一苇;南北贯杭湖要道,规模重焕,于今利济足千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03-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蛇为什么称“小龙”
下一条: ·[岳永逸]城墙内外: 曲艺的都市化与都市化曲艺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黄亚欣]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
·[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
·[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陈泳超]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