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吴真 谢立群]寻访民俗大师钟敬文的故乡
  作者:吴真 谢立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0 | 点击数:8485
 

  钟敬文当年的学生钟娘永 摄影:施爱东

  文化上个世纪初,广东人文之鼎盛全国无二。就在粤东海边的一个小城海丰,出现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伟大音乐家马思聪和中国最早创立苏维埃政权的彭湃。值钟敬文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随着钟敬文先生的家属,一起走访了钟先生故里。2002年1月9日,晚上十点钟,我国民俗学之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气息越来越微弱,他对着一个学生轻声说:“我想回家。”1月10日零时1分,这位工作了一生的学者,心脏停止了跳动。钟敬文先生自1926年离开家乡广东海丰,七十五年再也没有回去过。

  “父亲,我们回家了。”

  2003年1月21日,先生女儿钟宜与孙子钟焱,回到故乡海丰。“父亲经常提到祖屋的兰窗,他的文学梦就是从那里开始的”,钟宜介绍说。1月21日,经多方联系,居委会工作人员撞开了废弃的祖屋,钟老晚年屡屡提及的“兰窗”出现在我们面前。1903年3月20日,钟敬文出生于海丰县公平镇一小商人家庭。那时的公平镇,是粤东五县交界山区的中心集镇,一到墟日,商贩云集,“公平”也因交易合理而名,全镇 24条街道名字也全与商贸有关,名曰米街、盐街、茶街、柴街、布街、什货街等。至今街口保佑买卖的琼花庙仍然香火缭绕,只是钟老故居鱼街75号早已荒废。这是一户小康人家。临着鱼街的东面有十多平方米的铺面,钟敬文的父亲在这里经营着生果行,作为家中第三个男孩的钟敬文起居只能蜗在一间小房的阁楼上,放上一张书案,在玻璃罩子灯下埋头苦读,偶尔向窗外眺望,只有一盆“吊凤兰”与他对望。为了纪念少年时这段苦学岁月,钟敬文在他90岁时出版的诗集命名为《兰窗诗论集》。几十年前,钟老的一位亲戚因经济拮据卖掉的这间祖屋,上个世纪80年代便被作为茶叶加工场。随着公平作为小商品集散地的衰落,工场也无以为继,于是主人用石灰把门封了。兰窗的窗棂还是百年前那种实实的木头,从兰窗望出去,院子里是疯长的杂草。钟老的侄孙钟先生表示,要把故居买回来,放上点钟老的东西做些纪念。公平镇政府也有人提议在这里建一个钟敬文纪念室,一是表达家乡人民对钟老的敬仰,二是可以作为地方的人文资源,三是可以为当地的青年和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榜样。钟老上过私塾的祠堂,几度拆建,现在早已面目全非,踪迹难寻。而他曾经执教的新式小学,后来改名沿街小学,现在是公平镇第三小学。曾经上过两年师范的陆安师范学校,现在也已面临撤并的危机。

  “他的思想很新鲜”——96岁老学生回忆钟老

  1922年陆安师范毕业以后,无钱继续升学的钟敬文,在家乡公平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在海丰县城,我们找到了钟老的学生,96岁的钟娘永。老人家1927年参加革命,一生历经坎坷,现在腰板仍然很直,说话不加思索,全无老相。

  记者:您是哪一年认识钟敬文老的?

  钟:1923到1924年,当时我在公平小学上高小,钟老上我们的国文课。他的思想很新鲜,上课不讲古书,常讲彭湃的苏维埃政权和农会,还在课上跟我们自由讨论怎样把权力归于农民。

  记:你们喜欢他的课吗?

  钟:喜欢,他的课很自由,他带领我们起劲地搜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家里的嫂嫂、邻居老伯、店里的工人都成为访问的对象,我现在还记得他创作的民歌《卖番猪》:三更掘,半夜抬,不上半年久,饿成一个螳螂孩。一碗糠饭,几叶咸菜,吞到眼汁滴滴来。不惊虎叫,虎叫还可躲,番仔来,士的 (记者注:STICK 拐杖的音译)打下来。

  记:后来为什么钟老被迫离开公平?

  钟:他明显拥护苏维埃,又灌输先进思想,有些大地主学生雇了打手要打他,幸亏小学校长及早通知他,他才能转到汕尾的凤山学院教书。

  记:钟敬文与彭湃有什么关系?

  钟:钟老是彭湃的同学,但比彭低4班。彭湃做教育局长时,钟老还在陆安师范读书。彭湃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时候,钟老在很多场合为农会宣传。后来彭湃去广州农民讲习所,钟老刚好在岭南大学,他们有不少交往。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点,都是被迫离开家乡。彭湃家是大地主,家产号称一年收3千担谷子,在我们县城里是第一家。他同农民不同。农民是受苦,所以要革命。他却是把很优越的地位抛开,自己去为劳苦民众革命。但是当时反动势力太大了,彭湃和钟敬文的理想不被许多人理解,离开海丰的时候,彭湃说自己“生死总为君,可怜君不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3年1月2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倾注一生开拓民俗学
下一条: ·[徐文堪]敬悼耿世民先生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