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敬文:倾注一生开拓民俗学
  作者:胡亚柱 洪继宇 李培 谢立群 余作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19 | 点击数:10305
 

 

  今日,海丰县迎来一场大型文化盛事——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钟敬文(1903—2002),海丰人,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现代散文作家,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世称“五四之子、民俗之父、性情诗人”。

  “千年枯海怒潮腾,我也乘潮一后生”。在唤醒平民意识的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了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钟敬文从粤东小镇走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贡献卓著。他抱着“做学问是为了民众,做学问不是为了自己”的学术信条,放弃了更容易出名的文学创作,最终成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钟敬文一生历尽“仄径与危滩”,经历抗日、抗战、“文革”等数次磨难,曾被迫中断学术研究20年之久。但他不曾消沉,而是披荆斩棘,追逐理想之火,并最终登上学术巅峰。前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甚至这样认为:“谈起中国当代民俗学就必然要提到钟敬文,说到钟敬文就必然会想起中国现代民俗学,中国现代民俗学和钟敬文是一对孪生兄弟。”

  钟敬文笔下才情万千,百年生涯结交文化名流无数,从鲁迅、顾颉刚、郁达夫、聂绀弩到季羡林、启功等,风雅气度垂范后辈。但他甘做一粒麦穗,撒在泥土里,播种新生。他常说:“我是时代的小人物,生平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赫赫声名,只是一个耕耘时间较长、涉猎园地较广的诚实的农夫而已。”直到去世前,他还指导着10多名博士生和访问学者,一直忙碌到生命尽头。

  钟敬文的百岁人生让人窥见了一个拓荒者的心路历程:无惧风雨,忘我投入。他曾这样说:“我们时代的道路太遥远而崎岖了。几多没有毅力的赶路人,不断地在中途的小站悄然下了车。”与之对应的则是他的学术价值,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认为:“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当代,钟敬文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说及其实践,对于当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多样性,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民众创造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民族国家文化中的正面价值,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此次海丰县委、县政府举办的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系列,将包括“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钟敬文生平事迹图片展、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等7项内容。海丰县委、县政府欲借此契机,大力弘扬钟敬文所倡导的民俗文化与精神,并以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为载体,充分展示海丰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海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汕尾建市25周年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为勇当县域文化排头兵打下基础。

  在此,让我们再一次追忆钟敬文先生的百岁人生,重温他“守住一种理想,比获得一种理想远为困难”的人生启迪吧!

  五四春雷,唤起海丰青年新志向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公平鱼街,客家人,自幼博览古代典籍,醉心诗词创作;在“五四”的洗礼中,则耽读于《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刊物。钟敬文心存鸿鹄之志,渴望踏上一条迥异于以往的新的学艺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声春雷,惊醒了海丰小镇上的文学青年钟敬文。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表“校长启事”,征集全国近世歌谣。1920年冬天成立的北大歌谣研究会,汇集了李大钊、鲁迅、刘半农、胡适、周作人、顾颉刚、常惠、董作宾、朱自清等著名教授。1922年,北大国学门印行《歌谣》周刊之时,刚从陆安师范毕业的钟敬文正辗转于家乡海丰的小镇上教书。《歌谣》周刊的横空出现,一下子照亮了他的人生路,让他在彷徨中决意走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道路。

  钟敬文的故乡海丰,自古民间文化鼎盛,是广东广府、客家和福佬三大民系交融之地,既有“五步一庙”的民间信仰,又有全国罕见的三个稀有剧种、风格独特的疍歌,对民间文化敏感和喜爱,自幼扎根于青年钟敬文的血脉里。接触到《歌谣》周刊的钟敬文开始“像疯子一样,拼命向周围搜求民歌、谚语和故事,振笔写作关于歌谣的评论文章”。

  1924年前后,钟敬文把自己在家乡搜集到的百余件民间歌谣、口承故事,投寄到北京大学《歌谣》周刊,这些文章很快得以发表。他搜集编纂的《疍歌》,更被刘大白先生赞为“功绩不容渺视”。当这些一贯被忽视为“破铜烂铁”的“野生文艺”公然刊登在最高学府的校刊上时,一个偏居乡野、默默无名的有志青年,开始崭露头角。

  更为重要的是,因《歌谣》周刊,钟敬文开始运用古典文献与民俗学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参与当时热点学术讨论,与董作宾讨论《看见她》,与顾颉刚讨论《孟姜女》。而钟敬文的天赋和勤奋,打动了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使其甘当引路人。1927年,顾颉刚从北京南下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后,便推荐钟敬文调至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成为傅斯年的助教。

  当时,从北大纷纷南下的教授如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等齐聚中大,让这里成为民俗学研究的又一中心。钟敬文满腔热忱投入组织与研究工作,他协助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创办民俗学讲习班,编印了《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丛书,推进了民俗学这门崭新学科的萌芽。

  从粤东僻壤走出的年轻学子,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意气风发地登上了中国民俗学的世纪舞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3月16日A10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苗书梅]孙作云的楚文化研究
下一条: ·[吴真 谢立群]寻访民俗大师钟敬文的故乡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