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钱兆成:非遗传承制度建设应先于产业化
  作者:钱兆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5 | 点击数:3173
 


  近日,有媒体称“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已渐无老人们那种热情和喜爱,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断代’相当明显”。在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一名委员表示:如何把非物质文化变成一种产业,已是贵州当务之急,而将“非遗”教育引入职教,更能让社会看到“非遗”传承的价值,其所解决的,就不只在“油盐柴米”的层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

  鉴于此,有代表认为,非遗产业化是关键,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一方面是要对自己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能够讲清楚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是自觉地增强民族文化修养和人格品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缘起于群众的“文化自觉”,依靠群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实现其保护。如果说自然生态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天土壤”,那么,群众的文化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养分”。

  对培养传承人的论点,笔者表示赞赏。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应当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意愿和实践体验,起到一种宏观的指导作用,确保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原生态性,使创造、延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和个人能最大限度地参与,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传承群体。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政府津贴或补贴的方式资助传承人,以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以完善的政策措施保护传承人,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确保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个人传承的情况下,由族群或者国家成立一个特定机构来负责管理,并且可以授权使用其所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收取一定费用,用于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或者当相应的权利被侵犯之时,可以代表受侵犯的相关方面采取合理的方式去维护权益。

  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必须首先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先将市场化、产业化提到前台。当前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建立及完善名录制度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比产业化更重要、更现实。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工人日报 2013年02月04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下一条: ·文化资源数字化:举国在行动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