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走亲访友先问Wi-Fi密码 学者:折射年俗变化
  作者:宁昊然 和树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26 | 点击数:5508
 


  过年,在许多人的儿时记忆里是喜庆、热闹的,又是庄重而肃穆的仪式。无论是集体奔三的80后还是他们的父辈,“春节”在他们的记忆里是极为盛大的节日,无论这一年过的如何,一定要把春节过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民间的春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年货采购方式各异

  腊月二十九,记者在山东省宁阳县最大的一家商场看到,虽然已是除夕当天的下午,商场仍人流集中,每人手上都是刚采购的大包小包的年货。售货员称,商场要到下午5点才关门。

  宁阳县传统上的忙年是从小年就开始的,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准备年货。这些年,人们并没有在过年上耗费那么多精力。

  50岁的刘春梅记得,小时候过年就是小孩的节日,“那时物资紧缺,年货也都是凭票供应。春节期间,白面馒头能吃饱,还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肉、水果。父母会拿布票扯上新布给孩子做新衣服。”她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自己帮家里采购年货,有面、肉、水果、糖果、瓜子等,每样各买上几斤。“以前东西少,流通也不方便。所以大家都早早地备下,恐怕买不到。现在商店几乎不关门,想哪天买都行。”

  记者在超市发现,各种各样的年货占据了食品区的大部分空间,糖果、坚果、礼包、酒水饮料,琳琅满目。在这家超市工作多年的一位售货员介绍,相比前些年炒货热销,现在高档的坚果如大杏仁、开心果等更受欢迎。

  在上海工作的王君第一次开车回老家过年,他的后备箱装满了进口小吃、地方特色食品等网购的年货。他说:“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全国各地年货就能送货上门,价格比市场上的还便宜。”

  生活富足年味变淡

  放鞭炮,一直是人们最喜爱的庆祝新年的方式。如今新泰市赵家庄村民搬进了新楼房,变成赵家庄社区,过年的鞭炮声少了。回乡过年的王先生说:“今年买的鞭炮很少,现在放鞭炮也就图个吉利,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整宿地放了。一是没有地方放了,二是怕影响到别人休息。”

  以往赵家庄有守岁的习俗。人们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饱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然而,现在能够坚持守岁至天明的人并不多。

  现在人们守岁基本上都是看春晚、玩电脑、打麻将等,只有少数的老人在坚守着守岁的习俗。74岁的张爷爷说:“现在说守岁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小孩子早早的就睡了,年轻的不是玩游戏就是打牌。”

  正月初一,本家的年轻人要一起去给长辈磕头拜年。“从爷爷奶奶家开始拜,然后是各个叔伯。今年都搬楼上了,大家都不出来磕头了,只要见面说声过年好就行,原来的拜年习俗也渐渐淡了。”回乡的徐先生说。

  对于这种现象,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称,自古以来的村落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当前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这虽是时代趋势潜移默化所致,但是人们还是应该兼顾、尊重传统礼节,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而增添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责任。

  走亲访友先问Wi-Fi密码

  家住宁阳县城的王潇去年刚参加工作,大年初三,王潇到同在县城的小姨家拜年。和亲戚们寒暄了一会儿,他觉得无聊。拿出手机翻了一会儿,问小姨家的无线是哪个,密码是多少?手机显然成了王潇和他的同龄人离不开的工具,移动互联网几乎打败了陪伴他们成长的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工具,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亲密伴侣。

  对于80、90后们随时离不开网络的行为,王潇的长辈都表现出一种无奈,“现在的孩子缺乏与家人交流,好不容易趁着过年这几天全家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他们却不知道珍惜。”他们认为,网络多少有些让年轻人脱离现实、性情变得冷漠,对传统的中国年日渐淡薄。

  过年期间,记者在微博上也发现,不少从一二线城市回乡下过年的年轻人,都存在各种不适应。有网友发微博称:“过年走亲戚,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家有Wi-Fi吗?密码多少?”

  王忠武认为,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冲击着乡土文化。城市文明的辐射、网络文化的出现导致了乡土文化创新、变异,村落文化出现了新的融合,传统习俗正在渐渐地消失。社会被网络分成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两个层面,而网络的无处不在让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产生了冲突,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忽视了传统的春节习俗。

  记者 宁昊然 实习记者 和树泉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3年02月26日 15:5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曲振明]“老鼠娶媳妇”与敬鼠风俗
下一条: ·[刘汉杰]中国的“狮子”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