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有近半数省份建立民俗(民族)博物馆或陈列馆,山东是农耕民俗文化大省,却没有一家省级民俗文化博物馆。省政协委员、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呼吁———
本报2月24日讯(记者 赵晓林)“这次的春节民俗场景式展览举办得很成功,没想到这么多人对这些老东西感兴趣。如果山东民俗文化博物馆能尽快建设起来就更好了!”这是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在近日举行的“春节民俗场景式展览”现场对记者说的话。
建立山东民俗博物馆山东民俗学界的梦想
清末民初的木版年画,奇趣横生的民间玩具,从老济南新春过年的传统习俗,到山东人家过年的喜庆布置,上千件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器具、实物和装饰,烘托出山东传统年节风情。这是日前在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开幕的“春节民俗场景式展览”中展出的民俗物品。这次展览的举办地点在济南大学西校区内的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
刘德龙正是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建立的积极推动者,他今年在省两会上提交的提案是建立省级和地方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园区。而早在2010年的山东省两会上,刘德龙等10名政协委员就联合提出过建立山东民俗博物馆的建议。
刘德龙告诉记者,建立山东民俗博物馆,一直是山东民俗学界老中青三代人长期以来共同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我在省委宣传部从事全省移风易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所谓的旧风俗应该被科学辩证地分析对待,不能把所有的习俗都作为糟粕来扫除。90年代初期我负责《山东省民俗志》的编撰,我们做了大量田野作业。当看到为数不少的民俗文物大量湮没、散失,传统民居被拆掉,民俗事象濒临灭绝时,我感到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的筹建几经波折、困难重重。到2006年,刘德龙积极争取到党政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支持,筹措经费,选择馆址,收集民俗文物,带领省民俗学会进入实质性筹备工作,众多民俗学者也以不同方式不断地为早日建立一个山东省民俗博物馆奔走,才促成了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的落成。
山东是民俗文化大省但没有省级民俗博物馆
刘德龙介绍,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只有600平方米的空间,所以很多展品只能轮流展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民俗馆建成取名的时候没敢叫民俗博物馆,降低标准改成了民俗文化陈列馆。”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除了具有陈列功能,还有科研功能。省民俗学会和济南大学在此共建民俗与非遗研究基地,下一步在校科研人员和校外科研人员将组成科研队伍,进行民俗和非遗方面的研究。
刘德龙表示,现在全国已有近半数省份建立了民俗(民族)博物馆或陈列馆,市、县两级的这类展馆也已经数以千计。遗憾的是,山东这样一个农耕民俗文化大省,不但没有省级的类似场馆,市级公办的也只有菏泽市一家。县级的则只有高密等寥寥数个县,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中设立了相关展区。
列入省文化建设规划提早着手收集民俗文物
刘德龙认为,这种状况与山东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俗文物、器物和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大都面临“灭顶之灾”,建立省级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市、县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或陈列馆,以及民俗文化园区迫在眉睫。
他提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把这个问题列入山东省文化建设的规划。有关部门在博物馆或园区建设之前,就应着手收集民俗文物、器物,搜集整理各方面民俗事象。这样既可抢在这类物品和事象湮灭之前集中起来,不致散失,也可根据资源多寡,在规划建设或改造相关场馆时量体裁衣。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2013年2月2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