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
计划经济“过年就是盼吃好点”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计划经济时期,各种物资都比较匮乏,在江苏,家家户户生活捉襟见肘,不少生活物资需要凭票供应。除了每人每月的供应数外,每年的春节还会额外增加一些。今年80岁的南京老人顾云回忆道:“当时盼过年其实就是盼吃好点,忙年也就是为了家里的一顿年夜饭而忙活。过年的十几天内,我都是一大早就拿上钱和购物证,去买年货。”她至今还能说出自家当时年夜饭的几个当家菜:炒什锦菜、红烧肉、肉圆、鱼。另外,桌上还有包子、年糕等吃食。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丰盛的年夜饭了。“老南京的炒什锦菜包括十样,样样都得准备齐全。那时候的肉圆吃的不是纯肉,凭票买到肉之后,往里面掺些豆腐,放到油锅里面炸。”顾云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老南京人(其中有不少是由北方移居而来)讲究初一到初五吃陈饭,寓意年年都有余粮。饭是用大米和小米一起煮的,大米白,小米黄,名字叫金玉满堂。在腊月廿九和三十两天,把此后一周的饭都煮好,用竹篮装好,吊在梁上。
小贴士:炒什锦菜也叫炒素菜。南京市作家协会的苏洪泉告诉记者,炒什锦菜要用的原料有十多种,包括荠菜、菠菜、胡萝卜、芹菜、黄豆芽、笋尖、山药、豆腐干等,其中有不少菜还有着自己的寓意。荠菜与芹菜取其谐音,分别意为“聚财”和“勤快”;胡萝卜象征红红火火(红色);千张有千秋万代的意思;黄豆芽则象征着事事如意(形状像如意)。
八九十年代
洗澡、剪头年前要排长队
在江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春节前,全家忙年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搞卫生”。“大年三十前,除了忙年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屋里所有的地方都擦干净,把脏衣服全部洗完。”今年48岁的王芳女士说。她告诉记者,扫尘既是体力活,也是智力活。一方面,擦窗、擦门、扫地、拖地、抹桌子……全家人得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还得计划好打扫的顺序和时间。“一般是大年三十前几天,家里面几个人戴着帽子,用大扫把扫去蜘蛛网,戴帽子是防止脏东西落到头上。”
除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也得讲究。大年三十之前,人们通常习惯于集中在年前的几天里剪头、洗澡,买新衣干干净净过大年。但是由于当时的浴池和理发店几乎都是国营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少,而多数市民又都集中在年前的几天剪头洗澡,所以每到春节的前几天,所有的浴池和理发店都会爆满,人们有时候需要排队在浴池和理发店门口等候。
小贴士: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衣服还显“中性化”,各家各户需要凭布票买布裁衣的话,那么到了80年代,时装就“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为防过年涨价,年前很多天,主妇们就张罗着上百货商场给孩子买新衣服。年三十的晚上全家老少把新买的衣服摆在床头,大年初一早上穿起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新世纪
举家出游,但少了点“忙”的味道
到了新世纪,忙年的内容和形式大大丰富,买年货仍然是“忙年”的重点。市场上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各种春联福字、各种礼花、电光炮等高档鞭炮成了年货市场上的宠儿,大人小孩都喜欢。有的市民则在年前与朋友相聚吃饭;一些市民计划着把家里的年夜饭搬到酒店吃;一些家庭则提前开始请计时工打扫家庭卫生……
今年75岁的王秀兰老人介绍说:现在忙年跟以前比起来实在是太“不忙”了,原来过年时许多商店从初一到初三都休息,我们全家人要准备许多年货。现在商场、超市春节期间都照常营业,想吃什么随时都可以买到,子女们年前也会送些年货来。烟酒、咸货、水果……什么都有。东西多是蛮好,不过也少了点忙的味道。在银行工作的林小姐还告诉记者,现在想买什么衣服都能买到,新衣服时常穿,今年过年都不需要再买了,目前唯一要忙的就是为父母买年货。
小贴士:如果不想上街买年货,也可以选择网购的方式。除了购买年货,有的市民举家报名旅游团,在游玩中度过春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 2013年2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