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李曙光。大邵洋蛇灯节[J]。民俗研究。1996(1):56.
[2] 叶键,叶蕤。发展与导向:“肥东洋蛇灯”的传承与保护[J]。文艺争鸣。 2011,(6)。
[3] 马彦。从蚌埠双墩墓器物纹饰探古淮夷地区蛇图腾形成因素[J]。宜春学院学报。 2011,(5):113.
[4]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上海:三联书店, 2005.
[5] 雪女。洋蛇灯:18 年一现,舞之蹈之[N]。安徽市场报。 2009-6-15(B6)。
[6]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32.
[7]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1.
[8]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98.
[9] [英]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M]。成都:巴蜀书社。 2005:1.
[10] 罗敏。近百米洋蛇灯新年重现舞姿[N]。合肥晚报。2012 -01 -10 http://www.ah.xinhuanet.com/hfnews/2012-01/10/content_24512058.htm
[11] 陈韬文,马杰伟,长潇潇。媒体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J]。传播与社会学刊。 2011,(18):228
[12] 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42
[13] 万艳芬。汉阳舞高龙习俗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28
[14] 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J]。体育科学。 2008(4):84
[15] [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 1989:154-155
[16] 黄海波,詹向红。传播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媒介建构———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J]。江淮论坛。 2011,(2):154.
(本文刊于《江淮论坛》2012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