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文化景观:乡村文化转向的社会表征
远古时代, 人们以血缘氏族维系的族群,面对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为民师而命以民事”,依赖于对神灵的信仰崇拜来维持族群的生存与安全。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分工趋于复杂化, 应运而生的更多专业化族群,不再受限于血缘图腾,形成了以普遍性专业分工为主的生产生活活动,曾经以血缘维系的族群纵向传承的时代, 因为生产生活活动的进一步分散化,演变为以家族为核心的祭神宗祖时代。[13] 洋蛇灯作为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习俗,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它存在的根源,是传统乡村社会中宗族(或姓氏)共同体的存在。邵氏共同体是洋蛇灯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肥东洋蛇灯的有效传承,必将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凝聚族群情结,促进和谐团结产生重要作用。
但是, 随着交通的便利与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乡村社会宗族共同体渐渐被打破,村庄文化生活仪式的社会地位,逐渐被外出务工、工作、媒介、娱乐等代替。“现代性就是西方工业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成的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本性和自然本性相对的一种理性化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精神,它代表着渗透到现代社会所有方面的本质规定性”。[14]特别是电视和网络的诞生与发展,使乡村传统的文化仪式发生了转向。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所说的那样,当代文化已经发生了转变: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15]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影响也正渗透至乡村,包括视觉在内的多感官样式统治着乡村文化。社会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可以丰富人们生活的各种因素,使曾经专注于民俗活动的注意力偏向了更具娱乐性的游艺活动。过去乡村封闭的空间、统治宗族的文化仪式,正为外人所知,并接受外界的影响与改变。大邵村西接肥东、合肥,东望南京,宁合高速公路和芜合高速交汇其旁,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向迎合大邵村的地理、交通、经济发展,促使乡村固有的文化仪式发生变化。接受了“他者”文化限定的洋蛇灯仪式,渐渐丢失、改造原来的模式,不仅在蛇的外形及玩法上,有所“改进”,甚至在仪式上也和传说有所不同。
眼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在现代化冲击之下,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从文化认同到价值意义、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思想危机,而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化解全方位思想危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佳良方。[16]虽然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与重视, 但是经济的捉襟见肘和来自政府、组织等方面的压力还是不言而喻的。在多重的挤压下,传统的习俗变成了社会期望的模式,成为社会强大力量的反射,在出门入户的过程中,它不再仅仅是团结宗族、宣扬族威的手段,而变成了一道符合各方口味的文化景观。所以,对于洋蛇灯的发展必须发挥主观力量, 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实现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统一,让洋蛇灯得以健康持续地传承。
五、结语
从功能主义角度来看,洋蛇灯具有传统民间文化娱乐、净化村民心灵和维护村庄内生秩序等积极社会功能,对于它的保护与研究,有利于这项民俗文化的长远发展。在实地考察中,笔者也了解到肥东县委县政府也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正积极开展对洋蛇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对洋蛇灯的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谱系、表现形式、文化内涵进一步予以确认,利用文字、声像、图片对洋蛇灯的制作过程、舞技舞法、传承人关系及流派脉络、地理社会环境、活动仪式等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工作。
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在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日益剧烈的形势下,人类对各种文化的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国家、民族和群体对文化的主权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今天的洋蛇灯和其他的民间习俗一样,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遗产正在失去它存在的状态与意义,面对西方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正有被迫融入到现时的文化中, 从而失去独特品位的趋势。面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盛行的社会风向,到底是回归原生态还是开发利用?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协调各种关系,既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又尊重和保护文化传承人的意愿与权利,从而推动保护工作健康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