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李其名]从乡村仪式到文化景观:洋蛇灯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作者:李其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12122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舞龙灯已司空见惯。但是,舞蛇灯的习俗却不多见,洋蛇灯习俗是安徽省肥东县大邵地区独有的传统灯节。[1]大邵村地处合肥东35 公里处, 是包拯出生地包公镇的一个村子。村子依山而建,东南分为东山、浮槎山,现有村民1000 多人,多为邵姓。大邵村的洋蛇灯2008 年6 月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X-81),名为“肥东洋蛇灯”。如同口头文学、民间手工艺、舞蹈等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今天的肥东洋蛇灯也因多种力量的挤压,面临着传承、保护的难题和困惑。本文通过对肥东洋蛇灯的实地考察,运用历史过程研究方法,试图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来探讨这项乡村习俗的仪式过程、价值内涵和现代背景下的文化生态变迁,旨在回答面对这项传承了四五百年的地方文化遗产,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各方如何更加重视洋蛇灯所存在的危机,以期寻求更多的保护力度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生态变迁:洋蛇灯仪式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2012 年1 月27 日中央电视台专门对大邵洋蛇灯进行了专题报道,使得这一几百年的民间习俗走出深闺,广为人知。

  1.洋蛇灯仪式的历史溯源。当地流传较广的洋蛇灯的起源是这样的:元末明初,有邵姓婆媳为避元兵迫害,躲在东山一个山洞里。不幸遇上元兵,元兵欲对婆媳二人图谋不轨,婆媳大声呼救。此时突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逼退元兵,婆媳得救。99 天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思明自幼心灵手巧,尤擅扎灯。当他18 岁时,母亲告之前事。卲家人认为那条巨大的白蟒是来自东洋大海的蛇神, 卲思明遂发动全村扎蛇灯以感恩纪念,取名洋蛇灯。洋蛇,意即海洋蛇神。其后邵姓子孙代代相传,每18 年玩一次,每玩一次增加一节(约1.60 米), 洋蛇灯现已达104米。[2]91作者走访了当地一些民俗研究者和村民,多认可这个传说。但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扬蛇灯”,和“舞龙灯”相呼应的一种民俗传统。也有人猜测和蛇崇拜有关,虑及蛇图腾是原始生殖崇拜的物化表现,[3]从古至今蛇、虫、龙等形象一直出现、传播与继承,是有可能的。而且,古代由于洪水泛滥,海水倒灌,海岸线也要比现在更加深入中国东部地区,[4]大邵村地处江淮之间,比邻巢湖,肥东境内也河塘纵横,崇拜蛇神也是有道理可循的。

  按照习俗,洋蛇灯18 年玩一次,今年距上次“出龙宫”只有8 年。按照大邵村的说法,2012 年是龙年,同时也为了迎接18 大的召开,所以,洋蛇灯再次被请出。除了正月初在大邵村等地舞动外,洋蛇灯还来到了肥东县县城进行表演。在这次考察中, 作者了解到洋蛇灯从1984 年庐州第一届灯会开始,先后在1992 年省七运会开幕式、1993 年中国相声节开幕式演出以及2004 年省暨合肥市“万众欢腾闹元宵”大型踩街等活动中亮相。由此可见,今天的洋蛇灯已经从偏僻的小山村走向了繁华的大都市, 从乡间的打谷场登上省、市体育馆的大舞台,并且每次外出回村后,全村鸣炮接灯,给蛇神接风洗尘,并在邵姓“老大门”供奉,昼夜香火不断,紫烟缭绕,三日后,才可撤坛熄灯。[5]

  2.洋蛇灯仪式的现代文化生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安利·斯图尔德于上世纪20 年代提出了文化生态这一理念,其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6]文化生态可分为该地域所处的地理环境、该地域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该地域所建立的社会组织三个部分,这是因为此地域文化生态的特性与地域文化的特性有着密切联系。肥东大邵村是个典型的血缘和地缘边界高度重叠的宗族型村落, 这从村中居民多以邵姓为主即可看出。同时,这个地域经历了悠长的农耕文明,人对自然既依附又畏惧,自然力量超出人力范围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由上文民间流传的洋蛇灯起源可以看出,这项民俗活动最原始的意义就是祈愿求福, 表现人们渴望避邪消灾,将蛇信奉为神灵,祈求蛇神保佑赐福。对蛇的原始的图腾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祈愿求福的观念。就是这一观念逐渐形成一种精神支撑,在不懈地与自然搏斗中,慢慢沉淀为一种这个族群的共同信念,这也是洋蛇灯民俗文化内涵之根本所在。

  洋蛇灯作为古老乡村图腾崇拜的一种形式,在大邵村具有非常久远的民俗传统,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习惯。比如按照祖制规定,洋蛇灯的技艺只能父子相承,并且舞灯的队员只能是卲姓的子弟。但是人员上的限定性也大大削弱了这项民俗活动在民间的适应性和传播范围。近些年由于所需舞灯的人越来越多, 这样的规矩被打破了。先是邵氏亲属或女婿等非邵姓人士可以加入进来,现在的要求是只要落户大邵村、成为大邵村的一员,就有资格玩洋蛇灯,但是对活动流程仍有较严格的程序。舞蛇灯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扎灯、出灯、金蛇狂舞、收灯四个大的步骤:首先是扎灯。洋蛇灯的扎灯方法独特,尤其是蛇珠的制作。晚上玩灯时,蛇灯腹内烛光照耀,现出满腹鳞纹。蜡烛插在一个圆形的垂直能转的底座上。玩灯时,不论侧旋,还是翻滚,烛心始终朝上,蛇珠上下转动,蛇舌伸缩自如。[2]92其次是出灯。出灯时,前面有4 对牌灯,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洋蛇灯历史、灯艺简介。牌灯后面有2 个“三眼统”,装置火药。后面跟着的是20 根管笛和2 个大抬鼓。出灯时在邵氏祠堂设有祭坛,传人领着乡亲,一步三叩来到东山洞口,然后队伍按照主玩、领玩、蛇头玩依次参拜蛇神,作三个揖,叩三个头,然后再作三个揖。蛇头和蛇身相接,用红布包裹。再次是金蛇狂舞。这是舞洋蛇灯的核心环节。分为长蛇出海,包括头出、尾出、头尾双出三种形式。蛇头出,音乐鼓点平缓和柔;蛇尾出,音乐鼓点轻快流畅;头尾双出,音乐鼓点急促铿锵。第二步是走径折,分为上径折、下径折、上下径折三种形式。第三步是摇大车。接着是四蟒翻身,包括头翻、尾翻、头尾双翻。最后一步是盘宝塔,又分为头盘、尾盘。这个动作一气呵成,流畅起伏。最后是收灯。收灯时以“说好词”庆贺,说好词共44 句,描述舞灯的全部细节,趣味横生。在舞灯队回村时,离村约一里处,放三眼统,邵姓族人则张灯结彩,鸣炮接灯,给蛇神接风洗尘。蛇头卸下后,放在有头面的人家里,灯队队员如起灯家。等下次舞灯时,重新扎蛇头,扎好后,把旧的蛇头销毁。

  在这次的现场考察中,笔者随机采访了群众队伍中的几位当地居民。有位三十多岁的女士提及以前的表演从没现场观看过, 今年才回来,看见蛇灯队伍就跟上了, 就是为了“帮家人祈祈福”。也有一位老先生在回家途中不停地叨念着,“没有往年热闹,时间有点短”。从当地民众的种种反应可以了解到,即使随着城镇化进程,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肥东洋蛇灯依然传承至今, 说明它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当地民众民间信仰的共同认知的体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
下一条: ·[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忠帆]孟姜女传说水文化景观叙事研究·[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
·[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