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2012,那些远去的身影
  作者:记者 李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9799
 

  一代老生张桂凤

  张桂凤是当年大名鼎鼎的“越剧十姐妹”之一,被誉为“性格演员”“越剧老生泰斗”,前后为六代越剧演员配过戏。

  2012年3月4日凌晨,这位著名的越剧演员因病在沪去世,享年89岁。张桂凤一生为越剧老生行当的成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越剧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桂凤出生于浙江萧山坎山镇,1936年入科班学戏,拜袁曾灿为师,工老生,兼习小生、花脸;1941年,张桂凤来到上海,拜绍剧名演员筱芳锦为师,学会了《二堂放子》、《斩经堂》等绍剧;1942年转到袁雪芬从事新越剧的大来剧场演戏;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打金枝》中的唐皇,获一等奖。

  张桂凤一生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好学不倦,唱腔刚劲质朴,自成一格。她塑造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参演的剧目非常多,也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艺术形象。虽然她主工老生,但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限于老生,比如《西厢记》中的崔夫人是老旦,而《祥林嫂》中的卫癞子接近丑角。张桂凤善于广泛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她曾说自己受周信芳创立的麒派影响,才能将程式化与生活化相结合,演好角色。

  张桂凤对艺术一丝不苟,经常边走路边吃饭边背戏。同时,她对同台的人要求也很严格,对手的唱念做打有不对的地方,她往往会直截了当地提出看法,并提出改进意见,直到帮对方把这段戏改好。与张桂凤合作过的编剧几乎都与她发生过争执,但还是喜欢把剧本送到她手里,因为本子到她手里转一圈,总会有所提升。袁雪芬曾经说:“张桂凤这个人脾气大,本事也大,她在业务上的钻研和成绩是不可替代的。” 据她的一位徒弟回忆,张桂凤还有一个“不近人情”的要求,就是不许学生们生病,她认为身体是演员的本钱,生病是对观众不负责任。一次某位徒弟在演出前感冒了,张桂凤生气地责问她,不过事后又会用冬虫夏草炖了鸽子汤送到宿舍给徒弟喝。

  去年5月,张桂凤的众多弟子在上海聚首,共同举行了“纪念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演出专场”,表演了其代表作《金山战鼓》、《打金枝》、《西厢记》中的一些片断,为一代越剧泰斗出色的唱腔表演艺术做了一个展示和记录。这些表演者都是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张派传人,张桂凤虽然走了,但其传人继承了她的理念和理想,继续走在越剧发展的路上。

  “活许仙”蒋剑峰

  2012年3月18日,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蒋剑峰告别了他最热爱的扬剧舞台,享年84岁。

  蒋剑峰,1928年生于江苏扬州。像大多数老艺人一样,他出身贫寒,幼时因生了一场大病而被遗弃于一座破庙之中,幸得一流浪艺人收养,慢慢长大成人,并进入扬州许家班学习扬剧。他10岁学艺,17岁出科,先工丑,后工生,此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一传统艺术,即使在其临终前,病床旁边还放着一台录音机、数盒扬剧录音带。

  上世纪90年代,蒋剑峰曾写过一份个人总结材料,对其从艺历程做了回顾。他说:“我的嗓音条件在同行里并不是最好的,所以我只能扬长避短,吸收、借鉴、消化别人其他方面的特长,再为我所用。”有专家认为,蒋剑峰一生虽然没有进过校门,但他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善于琢磨、学习且能吃苦,所以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行里名角辈出,却无法隐没他的光芒。随着岁月的累积,他逐渐形成了“唱表形并重”的艺术风格,且能达到“声出情至”的效果,令他塑造的艺术形象非常具有感染力,人称“风雅小生”“活许仙”。

  “活许仙”的来历是这样的:50年代,他曾去军队慰问演出,饰演《白蛇传·断桥》一折中的许仙,在台上他演活了那个有些木讷、祈求白娘子原谅的许仙,于是台下官兵纷纷为许仙求情,求白娘子宽恕许仙。此后,观众便送其外号“活许仙”。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园里百花竞放,这也激励着风华正茂的蒋剑峰。50年代末,他参与编剧的《百岁挂帅》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并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名为“安乐王”的人物。这是个丑角,嘴上有三撇胡子,举止有些怪异,周旋于帝王将相中间,但最终是他劝得佘太君为国挂帅出征。“安乐王”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但蒋剑峰凭借自己幽默风趣的表演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安乐王”,并宁愿相信历史上真有其人。据说,该剧在1959年赴上海演出时,正赶上京剧四大头牌“马谭裘张”在沪表演,一时扬剧与京剧在上海摆起了擂台。由于观众对《百岁挂帅》评价甚高,京剧四大头牌特意停演一天,去观赏《百岁挂帅》的演出。

  “文革”开始后,扬剧进入低迷期,蒋剑峰也失去了上台演出的机会,于是把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他主动向江苏省扬剧团的领导提出,由他培养新学员。对于学生,他悉心教导。他经常跟学生说,不要挑角色,演员要有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的本事,什么角色都尝试了,表演状态也会比较松弛。这些教诲让学生们受用终身,目前活跃在扬剧舞台上的台柱子有好几个都是他的学生。

  退休后,蒋剑峰也心系扬剧。看到扬剧市场低迷,1988年他自费十几万元制作扬剧经典折子戏磁带,一是为未来留存资料,二是希望能有年轻人听听这些老戏。在他八十大寿时,蒋剑峰对徒弟们说,扬剧不受欢迎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没有走到群众中去。扬剧只有回到群众中去,回到农村去,它才有生命力”,并以此与大家共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年01月18日第8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长沙弹词保护之虞
下一条: ·胡集书会:恢复元气后何去何从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