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敬文:移山追日君莫笑 顽石难消一颗心
  作者:记者 李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17 | 点击数:9582
 

钟敬文和妻子陈秋帆合影。

晚年的钟敬文,在狭窄的书房里完成了最后的思考和写作。

钟敬文(左)与启功。

  20世纪风云激荡的百年,定格了一位百岁学人。他以不坠青云之志,将民俗学、民间文学在中国的新芽,浇灌成一棵参天大树。他就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钟敬文。

  翻开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篇章,我们读到的是炽烈、坚毅而质朴的人生诗篇。动荡的世纪里,他死守理想,历风雨纤尘、万里奔归,成为一座丰碑。

  炽烈的理想志向,使钟敬文积跬步以成千里。“千年枯海怒潮腾,我也乘潮一后生。”钟敬文从粤东小镇走出,凭借勤奋和努力,成为“五四”之子。这场唤醒平民意识的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了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钟敬文一生以此为学术志向,抱着“做学问是为了民众,做学问不是为了自己”的学术信条,放弃了让他更容易出名的文学创作,最终成就为“中国现代民俗学之父”。

  坚毅的品格信念,使钟敬文历尽“仄径与危滩”。一生经历抗日、抗战、“文革”等数次磨难,尤其“反右”后,钟敬文被迫终断学术研究20年之久。但他不曾消沉,披荆斩棘,追逐理想之火,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豁达,让他跨上学术巅峰。

  质朴的心性情怀,使钟敬文成为后辈师表、一座高峰。他笔下才情万千,百年生涯结交文化名流无数,从鲁迅、顾颉刚、郁达夫、聂绀弩到季羡林、启功等,风雅气度垂范后辈。但他甘做一粒麦穗,撒在泥土里,播种新生。他常说:“我是时代的小人物,生平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赫赫声名,只是一个耕耘时间较长、涉猎园地较广的诚实的农夫而已。”直到去世前也没有停下工作,还指导着10多名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忙碌到生命尽头。

  钟敬文的百岁人生,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拓荒者的心路历程,他无惧风雨,忘我投入,为理想跌倒、爬起,一路狂奔。他曾这样说:“我们时代的道路太遥远而崎岖了。几多没有毅力的赶路人,不断地在中途的小站悄然下了车。”而钟敬文的百岁人生启迪后人:“守住一种理想,比获得一种理想远为困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1月16日 A20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段宝林]刘半农先生调查民歌之轶事
下一条: ·百岁学人贾芝 一生守望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