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永波]哪吒形象历数朝而定型
  作者:王永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09 | 点击数:5520
 

  【核心提示】哪吒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这是人们印象中哪吒的“标准像”。其实,哪吒的装束、兵器乃至各种超强本领,历数朝演变,至明代才最终定型。

  哪吒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这是人们印象中哪吒的“标准像”。其实,哪吒的装束、兵器乃至各种超强本领,历数朝演变,至明代才最终定型。

  初唐汉译佛经为神话源头

  哪吒,本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个神,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哪吒”是梵文Nalakūvara之音译,初译作“那吒”,元代时方更名为“哪吒”。

  初唐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首次出现哪吒的名字:“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呵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毗沙门天王”为梵文■之音译,即居四大天王之首的多闻天王,他是佛教的护法神、财神和武神。在不空翻译的另一部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也有少数描述涉及哪吒,如“昔防援国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随天王”、“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 等。这些描述虽然简略,却是哪吒神话传说的发展源头。在这些记载中,哪吒随其父兄一道守护国界,担负着保护神的作用。

  唐代崇佛风气兴盛,佛经中所记载的三太子故事被写进笔记小说中。如郑綮《开天传信记》便载有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故事虽简单,且沿袭痕迹较明显,但可看出,哪吒作为神话人物,已在当时为人们所称道。

  哪吒传说中几个较新奇的故事情节,可在佛经及其他典籍中找到原始出处。哪吒与东海龙王三太子搏斗抽龙筋事,在《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以及《古今图书集成》之《神异典》卷256所引《闽书》等中都有类似记载。哪吒误射石矶娘娘之徒碧云童子事,与《佛本行集经》卷13中悉达太子弯弓射箭有异曲同工之妙。哪吒传说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剔骨剜肉一节,也可在《杂宝藏经》卷2《王子以肉济父母缘》中见到类似记载,其中小王子跟哪吒一样,同为7岁。《五灯会元》卷2也载:“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至于莲花化身之事,在汉译佛经中更为常见。

  可佐证《西游记》成书早于《封神演义》

  宋代佛经中有不少关于哪吒故事的记载,如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已有哪吒“三头六臂”、“析骨还父肉还母”等情节,并出现“捆绣球”、“混天绫”等兵器,形象较此前饱满。

  元人所撰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杂剧,首次将哪吒搬上戏曲舞台,说其为降妖大元帅,出马战斗时“三头飐飐,六臂辉辉”,威风凛凛。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7收有“哪吒太子”条,编者在参照佛经的基础上,加以更多的想象,写了一个较完整的哪吒传说,但其所描写的哪吒是一位高大威猛的神勇将军:“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为哪吒形象定型的最早依据,主要故事虽然简略,但情节基本完备。元末杨景贤《西游记杂剧》,明代吴承恩《西游记》、许仲琳《封神演义》、余象斗《南游记》等有关哪吒的描述,可视为在此基础上的敷衍、演绎。

  柳存仁在《佛道教影响中国小说考》一书中认为,《西游记》晚于《封神演义》且袭用了后者的若干情节,此说值得商榷,二书中哪吒形象的差异可为佐证。

  《西游记》第四回描写道,哪吒“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这一形象,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西游记杂剧》相比,虽然模样有些走形,新添了剑、刀、杵、索和风火轮,但主要法宝绣球得以继承。且在第五十一、八十三回中讲到哪吒“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与元人所写一脉相承。《西游记》首次将成年哪吒变为小儿哪吒,给他安上了风火二轮,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小将形象。《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降魔之说与绣球这个主要法宝在他身上消失了,而另增火尖枪、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九龙神火罩等众多兵器,把哪吒塑造成一个战无不胜、除暴安良的神勇小将军。

  《封神演义》进一步丰富了哪吒的形象,作者用了整整三个回目集中笔墨写哪吒的故事,包括哪吒出世、大闹东海、误射石矶、剔骨剜肉、翠屏显圣、莲花再生、父子交恶等,情节和形象更为丰富,最终使哪吒传说的叙述达到顶峰。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9日第38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曹峰]“法与习俗”视野下的睡虎地秦简研究
下一条: ·[贾放]写在恩师钟敬文先生离去的日子
   相关链接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毛岸茜]屠龙的哪吒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刘丽萍]禹迹遍布与禹神话传说扩大的关系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徐金龙 白玉帅]“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哪吒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
·[段友文]论山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王婷婷]文化圈视域下的神话传说融合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杜昊]缘起、冲突与分裂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陈芳 杨宇鑫]中国西南和日本“竹生”神话之比较研究
·[毕旭玲]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中国神话传说研究述评·[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那木吉拉]突厥和蒙古等北方民族“先祖之窟”崇拜及其神话传说研究·[杨军 李冬彤]从神话传说看契丹族起源之谜
·[李永祥]灾害场景的解释逻辑、神话与文化记忆·[吴新锋]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多元文化图景
·[胡素莲]关于《凯尔特的神话传说》中译本·[夏陆然]《凯尔特神话传说》略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