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六个缔约国。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我国“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002291,股吧)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6月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是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此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安图说。
2006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彝族火把节、《阿诗玛》、凤阳花鼓等518项入录;2008年6月和2011年5月,文化部又先后公布了第二、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目前共有1219项非遗项目入录。
此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遗保护名录,并已逐步向市、县一级扩展。“我国非遗保护发展工作正在呈现全面发展的局面。”安图说。
多年从事非遗工作的经历让安图有了一个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工作。”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泸沽湖,拥有丰富深厚的摩梭人文化历史,为了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发展,2007年他们开始进行甲搓舞的申遗工作,2008年6月,甲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录的成功意味着甲搓舞从单一族群的民间舞蹈上升为所有民族所共有的国家瑰宝,并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每当你抢救和保护了一门未来可能灭绝的民间艺术时,那种兴奋满足的喜悦感是无法形容的。”安图说。
但喜悦感很快便会被忧虑所冲散,因为还有很多需要保护的文化还没有被列入到非遗名录中。安图表示,摩梭人文化中除了甲搓舞,还有独一无二的母系氏族习俗、古老厚重的转山转湖节以及撩拨人心的阿哈巴拉调、阿注喂走婚歌等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也许哪天当人们发现它们的价值时,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已离我们远去。
在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国家也明显在非遗入录上提高了准入门槛。安图介绍,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数量高达3000余项,最终入录的只有191项,与第一批和第二批相比,数量急剧减少。
“这与国家强调的非遗‘整体性保护’原则有关,是为了解决非遗发展中‘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安图对此表示理解,“对一些文化空间类项目,国家不主张割裂开来保护,而是把它放在整体性的生存空间中去保护。比如我们彝族火把节项目已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倡导将誉为‘视听盛宴’的火把节朵洛荷歌舞放在彝族火把节的文化空间中去保护,而不再单独入录。”
虽然对国家的举措安图都很理解和支持,但作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他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能纳入到非遗名录中得到保护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安图说。
非遗资源开发过滥
自2001年非遗概念引入至今,我国的非遗保护发展工作也在摸索中稳步前进,但安图认为,当前我国非遗发展中还面临着几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首先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问题。
安图指出,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非遗所带来的旅游效应和商业效益也日益显现,因此在旅游活动和人为开发中,很多地方政府都把非遗作为一种卖点,使其越来越“商业化”。在赚取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却使传统的民族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
“贵州侗族萨玛节是一个古老而神圣的节日,但为发展旅游业,当地居民曾被迫一年之内过了4个萨玛节。四川汶川阿尔羌寨灾后重建中,那些被认为不具有羌族建筑特点的民居,被指令用片石、黄泥在钢筋混凝土的墙面上粘贴涂抹,带上被认为具有羌族典型文化特征的面具。”安图认为,这种把一些根本不存在或有悖于优秀传统的假象文化掺和到产业化内容中的行为是对文化资源的滥开发,是对文化的颠覆。
对于皮影、剪纸、唐卡、彝族漆器这类原本由手工创作的非遗项目,不少地方也将其开发成商品变成用机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符号性,而这些假货却将其变为泛物化的形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安图说。
相比对非遗资源的滥加开发,还有一些地方明明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却熟视无睹,只重视景区的自然资源而忽略了人文资源,呈现旅游开发中文化和旅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
“其实将非遗作为经济资源加以开发,实行产业化发展模式,也是非遗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这种开发必须是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项目本身的存在形态和历史演变的基因前提之下进行的。”安图指出,非遗项目应与旅游开发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实现非遗的“可持续性”保护发展。
火把节是彝族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自1992年起,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的凉山州便决定每4年举办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将这项文化推向世界,至今已举办六届。
“火把节上我们对彝族传说、服饰、舞蹈、音乐等民俗文化进行了真实集中的展现,吸引众多中外游客,不但发展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也有效提升了凉山州的文化品牌形象,增大了彝族文化的影响力。”安图表示,这也是对火把节这项非遗项目很好的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2013年01月09日02:3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