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刘伯山]民间文书整理“两尊重”:尊重其历史形成和历史留存
  作者:刘伯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01 | 点击数:7556
 


  徽州文书的发现曾被誉为是20世纪中国文献史上,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之后的第五大发现。它是历代徽人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为了某一目的而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和记录。其研究价值,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麦克德谟特在《徽州原始资料——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史的关键》一文中所指出的:“徽州文书是研究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料。”已故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周绍全先生在《徽州文书与徽学》一文中也强调:徽州文书的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徽州文书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发现以来,目前已有40多万份。其中2000年之前,“被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机关收藏的徽州文书,以卷、册、张为单位计算,恐怕也不下20余万件”(周绍泉:《徽州文书与徽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之后属于新发现的又当超过20多万份,主要藏于安徽大学“伯山书屋”、黄山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祁门县博物馆、黄山市“中国税文化博物馆”、黄山市档案馆等。但目前得到整理与公布出版的仅十分之一左右。

  民间文书档案是经过了许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不断累积情况下,被文书档案主人一代代地保存、留存下来,直至最后被社会发现的。文书的整理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也是一个求真存真、求实存实的过程,要求整理者必须以一种客观、冷静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在整理时,必须对民间文书档案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了解,对其产生和留存的情况有所把握。据此,就要求我们坚持“两尊重”的原则。

  一、充分尊重民间文书档案的历史形成

  民间文书档案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种类很多,如徽州文书就既有田地山场房屋等的大小买卖文约、招承租约,更有合同书、阄书、继书、招书、遗嘱、秉状、甘结、票据、告示、会书、信函、置产簿、收借条、日记、账单、礼单、收租薄、归户册、鱼鳞图册等。它们最初的形成,都是基于某种目的或某种价值的评判与选择,产生之后,内容上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且文书的本身也具有存在的唯一性。对此,我们要有基本的认识,在对文书档案进行整理时,要对文书档案的历史形成及历史形成形式的客观连续性予以无条件认同和承认,给予充分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其一,要客观对待文书的内容,对所有有文字信息内容的文书平等对待、无条件的尊重,而不能因整理者的价值评判而予以取舍。民间文书档案的内容形式十分多样,拿文字字数来说,有的文书,如有些便条、账单、字据等,文字内容很少,甚至只有几个字、十几个字;而有的如一些合约、分家阄书、租簿、置产簿等,则文字很多,甚至达几千字、几万字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整理者对其进行价值评判以作取舍的根据。

  其二,要客观对待文书的载体,对所有载体的文书平等对待、无条件的尊重,而不能因为载体形式的如何而予以取舍。民间文书档案的载体形式十分多样,就质地来说,有纸质、绢质等;就样式来说,有单页、折页、成册等;就尺寸来说,大的有高、宽几百厘米甚至上千厘米,小的有高、宽仅有几厘米的等,对此,整理者都应予以平等对待。

  其三。要客观对待文书内容与载体的同一性,对同一载体不同内容和同一逻辑内容不同载体的文书平等对待,无条件的尊重,而不能因为内容与载体在时间上的和形式上的分离而失却其完整的同一性。前者如置产誊契簿,像明代立的簿,至清代还在上面抄契产,表象看来内容与载体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分离,但它毕竟还是同一的一份文书;后者如“三连张”赤契,像乾隆年间的卖契,嘉庆年间经官府验证,钤有官印,粘有了契尾,至民国年间验契,注上“陈报验讫”,再粘了验契执照,虽然载体有三且年代不同,但由于其内容在逻辑上是统一的,因此就应该保持同一性,三张实为一份文书,甚至是发现三张文书因粘贴不牢而分离了,整理者的一项工作就是还原,使它们归为一体。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31日 14:0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同里宣卷 复活的宝贝
下一条: ·壮族土俗字面临传承之困
   相关链接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葛婷]观念与方法:郧西县孝歌手抄本调查研究·[叶涛]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
·[赵世瑜]民间文献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许多多]民间文献中的语音线索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曲木铁西]“民间文献丛刊·彝族家谱”总序
·[苍铭]“民间文献丛刊”前言·[包和平 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刘雄伟]《千家洞木本水源》的历史真相
·[杜再江]黔西北彝族钞本亟待抢救·同里宣卷 复活的宝贝
·世界记忆计划:以记录对抗集体失忆·数字时代的世界记忆:数字化与保存
·水书:水族先民实践智慧的结晶·水书脱离迷信凸显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