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还以评话名家康重华、唐耿良、陆耀良三人所演的同一段《孔明看病》为例,对上述提法进一步说明。在评话中主要情节虽与《三国演义》相同,如周瑜病倒,鲁肃请孔明来为周瑜看病,孔明知其病因,而开出药方为“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少东风”,周瑜见字立刻病好。这些都是他所谓的“枢纽”。但每个演员所说的书词都有许多细节不同,如康重华说的周瑜向鲁肃托“四事”(公事、国事、家事、私事)、唐耿良书中对医官的幽默及思考的描绘、陆耀良说的孙权来探病等,则是不同演员的不同发挥,便属于“间隙”。这种不同是由于每个演员的师承、经历、知识、趣味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书路子和流派。在评话中就是以这种“间隙”充分发展细节,从中出现许多精彩之笔。而“枢纽”对这种发展又是一种制约,使其不能脱开原书,这样就不管每个演员如何增添内容,也不会使其书远离《三国演义》原著的基本轮廓。这样就能从理论上分析出评话艺人创作的特点,说明评话与原著的差别,加深了对其定义的解释,对我们评书评话的研究是有益的启示。
当然,李福清教授主要是研究《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的关系,实际也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例如过去说书界称《三国》书目为“袍带书”,一般认为说“袍带书”的艺人,要比说其他书目的艺人层次高。这里除了这类书涉及较多的历史典籍和各种文化知识外,更主要的还是体现了历代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这些民间说演的三国故事,正是这种愿望的体现。虽然民间说书的《三国》也是源于《三国演义》,但又是经过民间思想层层的过滤,对原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编,逐步形成说书艺人的演出本,使其与原有的思想倾向呈现较大的差别,这也是民间文化对其改造的结果,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李福清教授所作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这种现象,在宏观上有利于中国文化史的建设,在微观上也有利于对评书评话学科的建设,我们是应该感谢他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2012年10月2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