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同里宣卷 复活的宝贝
——《中国·同里宣卷集》读后
  作者:张建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14 | 点击数:5524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同里,是个藏宝之地,可以说遍地是宝。这些宝物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便是宝中之宝。

  如果有机会去同里,你可以走走三桥,逛逛退思园,吃吃阿婆茶,但最要紧的是,一定要去听听同里宣卷。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同里,是个藏宝之地,可以说遍地是宝。这些宝物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里宣卷便是宝中之宝。

  宣卷,是宝卷的俗称,即宣讲宝卷、宣唱宝卷之意。宣卷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苏州、吴江一带的宣卷活动,确切年代尚待考证。据明徐献忠的《吴兴掌故集》卷十二记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群聚,相为唱和,名曰‘宣卷’。”说明明代中叶已有宣卷在吴语地区流行了。著名学者车锡伦长期从事宣卷研究,他曾多次到同里进行实地考察,在有关文章中提及,现在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有明万历二年初刊、题“古吴净业弟子金文编”的佛教宝卷《念佛三昧经路修行西资宝卷》。另外,明末陆人龙的话本小说《型世言》和清代吴江人沈云的《盛湖竹枝词》等书中也有宣卷活动的描述。

  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宣卷在吴江地区已十分流行,尤以同里一带最为活跃,并影响附近的屯村、芦墟、金家坝、黎里等九个乡镇。最早是木鱼宣卷,后来逐步改进,发展为丝弦宣卷。

  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40年代,吴江境内约有20个宣卷班,从艺人员50多人。解放后,宣卷艺人大多参加中心工作,宣卷活动明显减少。在文革期间,宣卷活动被作为封建迷信遭到批判,活动处于绝迹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民间的宣卷活动才重新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宣卷艺人纷纷组班,举办各种民间演出,同时,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艺术节、会演等社会文化活动,影响越来越大。1984年春,老艺人顾计人赴京演出,《新民晚报》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

  宣卷研究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从上世纪20年代起,顾颉刚、郑振铎、刘复、李家瑞、孙楷第、赵景深等在这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胡士莹、李世瑜、车锡伦、郑土有等专家、学者,在宣卷文献的搜集、编目、整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吴方言地区(特别是吴江地区)的宣卷活动日益受到重视,认为是“中国宝卷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郑土有《中国·同里宣卷集》序)”。

  《中国·同里宣卷集》的采录和编辑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启动的。俞前任主编,张舫澜任执行副主编。经过三年时间的采录、搜集、整理,这部上下两卷、200余万字的巨著终于完成了。上卷收录25部口头演唱记录本,这是宣卷采录小组经过一年多的田野作业,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下卷是25部校点的手抄本,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是前人搜集整理的成果,相当宝贵。

  值得一提的是,张舫澜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搜集宣卷资料,文革后又对同里宣卷近现代四大流派和班社传承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经过100多次田野调查,前后六次修改,历时30余年的《同里宣卷艺术四大流派和班社传承表》终于定稿。这份资料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这次作为附录收在下卷。附录中还有原生态的宣卷曲谱和宣卷小调,共66种,可供戏曲工作者、音乐工作者创作参考。

  本集收录的宣卷作品,内容丰富,有历史、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题材,其中,绝大部分是前辈艺人创作的,部分是从传奇杂剧、地方戏曲和通俗话本改编的,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刘锡诚、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等为本书题了词。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题词并写了序。序中概括了《中国·同里宣卷集》的三大特点,最后说:“相信这部凝聚着众多人心血,本着忠实记录原则完成的宣卷集子,不仅能为中国的宣卷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宣卷研究的深入。”

 

  文章来源:中国网-吴江日报 2012-12-09 09:15:2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包晓泉]水历:水族自己编排的日子
下一条: ·[刘伯山]民间文书整理“两尊重”:尊重其历史形成和历史留存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张润平 李才景]岷州宝卷存目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李贵生]中国宝卷在河西走廊的独特发展
·[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郑土有 李亚棋]伊维德河西宝卷英译研究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的场域问题研究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
·[陈泳超 陈姵瑄]民间宝卷的身份叙事建构·[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
·[任积泉]“守正创新”是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李婷宜]葫芦与花篮:韩湘子宝卷中的“法宝”意象探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