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用活遗产的力量建设更加和平的世界
  作者:UNESCO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05 | 点击数:3294
 

03.12.2012 - UNESCOPRESS

用活遗产的力量建设更加和平的世界

© Helder Moutinho e Misia (2009) by José Frade - Helder Moutinho e Misia, Festa do Fado, Castelo de S. Jorge

12月3日至7日,来自10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专家、官员和执业者将在教科文组织总部汇聚一堂,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及全球为保障非物质遗产所采取的措施做出评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24名成员将举行会议对缔约国在各自国家采取法律、法规或其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评估。获得评估的还有非物质遗产列入《代表作名录》对各自的国家所产的影响。印度拉达克的佛教咏唱、厄瓜多尔的草帽编织工艺、意大利克雷莫纳的小提琴传统制作工艺和博茨瓦纳卡特伦区的陶器制作工艺等56个等申请项目将在会议上接受审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世代相承的实践与表现形式。这些活的传统在社区应对自身环境,以及与各自的自然及历史的互动中,不断获得重建。这样的一种动态机制正是文化作为不同人民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及理解的强大动力的原因所在。保护活的传统可以帮助把文化多样性的力量引向更加融合的社会和更和平的世界。

教科文组织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定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化遗产知识指纪念性建筑或艺术品。对教科文组织来说,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历史遗迹,也包括所有鲜活的文化。“非物质遗产是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途径,是我们塑造世界的方法。它是为所有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与知识基础。非物质遗产是社区、群体及个人的宝贵财产——也只有他们可以保护自己的非物质遗产并把它们传承给后代”,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如此表示。

非物质遗产包括5种主要类型

  • 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比如在库鲁坎-弗噶宣布的《曼得宪章》
  • 表演艺术;比如印度尼西亚的萨满舞
  •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比利时的圣利芬斯 - 豪特姆年度冬季集市及牲畜市场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瓦尤人社区「话事人」规范体系
  •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比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传统编织技艺——艾尔萨都

文化遗产不是一种奢侈品。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护那些对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建立坚实基础的关键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UNESCOPRESS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世界记忆计划:以记录对抗集体失忆
下一条: ·宽带──全球教育获取中“失落的链接”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