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罗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辉煌十年
  作者:罗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30 | 点击数:3999
 

  【核心提示】十年的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不仅使我们夯实了民间文化的基础,同时也让人们尽情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进入“后非遗时代”,我们当前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的工作只是开始,民间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在市场和商业的挤压下,民间文化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21世纪初,当中国的民间文艺还没来得及从传统社会中转过身来,现代化社会已轰然而至。此间,中国经历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自然村落以每天300个的速度消失,至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急剧的社会转型给民间文艺带来了太大的冲击和骤变。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扬帆启程

  要在十年的时间厘清一个民族几千年发展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同时,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没有任何先例可循。2001年,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民间文艺有识之士率先认识到民间文化的这场困局,有着责任担当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以实践先于理念的睿智,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下,发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此,中国民间文化与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接轨并行。

  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名录的“非遗”项目已达36项,成为列入名录最多的国家,国家公布的三批“非遗”项目共达1219项。民间艺术从与当代人生活渐行渐远的边缘化境地逐渐回归当代社会和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国固有的民间文化的概念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一个由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民间参与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方兴未艾,全面展开。

  民间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形成

  这是一场通过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伟大实践不断孕育民间文化遗产理论的实践运动,民间文艺工作者完成了思想理念、工作原则以及行动方法的统一,在走出书桌回归田野的旗帜下,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地毯式的普查,得到了我国目前尚存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庞大数字。

  民间文艺界学者在行动中摸索,在比较中吸收,逐渐确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之路。大量丰富的田野实践化解了变幻莫测的理论问题,源于精神高地的文化分析廓清了抢救和传承工作的疑问。民间文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从边缘化的“潜学”成为一门时代文化的“显学”。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其先进思想、学科理念、田野作业、科学方法及其理论成果都为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发展贡献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经验;其优越的举国体制保障和“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网络以及由各界民众共同参与所形成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既是中国人民及其民间文化工作实践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生动体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既丰富、发展和提升了民间文化的理论水平和学术高度,又回过身来指导着民间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传承实践。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民族力量的强盛和精神力量的伟大,民间文化的生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难以与之颉颃的。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率先提出将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呼吁。

  民间文化永续传承的希望就在民间文化自觉的先行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民间文化的复兴既是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复兴的先导与前奏。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舞台上较量的一项新内容。在这方面,中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是文化自觉的先行者。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较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滞后两年。2003年,中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着手参与起草《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2012年,由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正式开启了“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名录”工程。民间文艺工作者呼吁的“遗产日”在2006年由国家正式设立,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期盼中正式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在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先行步伐中,中国的民间文化正在从文化自尊走向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

  历经十余年努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取得辉煌成就。一部堪与“四库全书”媲美的民间口头文学集成数字化工程基本完成,这是一部历时逾60年,遍及全国2800个县,汇集了10万余民间文艺工作者劳动成果的田野采风,采撷达10亿字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宝库。22卷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全部出版完毕,记录了包括台湾、澳门及流散海外的中国年画全貌,可谓对农耕文明全景式终结式总结。《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个人成就卷》系列成果相继出版,使我国民间文化长廊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延伸,也使我国优秀艺术家和民间传承人有了更加生动的形式和档案化的存录。

  十余年来,从传统节日文化的回归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重建;从民族生活习俗的挖掘到民族服饰的整理;从民族舞蹈的传承到原生态歌曲的采录;从民间传统美术的汇集到民间手工艺保护的全方位实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十年的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不仅使我们夯实了民间文化的基础,同时也让人们尽情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进入“后非遗时代”,我们当前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的工作只是开始,民间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在市场和商业的挤压下,民间文化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无疑,民间文化必须与时代文化相衔接,不应忽略民间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不应排斥民间文化的时代新生。面对当代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迫切形势,社会更需要从民间文化中汲取精华,只有这种深深扎根五千年文明的根脉强劲,中华当代文化之树才能开出绚烂之花。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6日第38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
下一条: ·6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资格被撤销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