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杨子慧]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汇合及其对婚姻生育行为的影响
  作者:杨子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7 | 点击数:12404
 
(二)矛盾性和选择性。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精品,特别是传统文化就更是如此。因此,对本国的或舶来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一定要有所选择,即毛泽东同志论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精华一样对人的心灵具有渗透力。对这一点,无需多加思索就能找到许多例证。
改革开放敞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的大门,各种思潮和观念蜂拥而入,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充斥于市。自然,这舶来的文化中同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此也无需思索,随处都能找到例证。
舶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汇集在一起,充满了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创新与守旧等等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有所选择,对优秀的文化要消化吸收,而对那些糟粕甚或是腐朽没落的意识则应坚决屏弃和抵制。可见,矛盾性和选择性是目前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特点。
(三)不确定性。对一种文化形态或现象的鉴别、评定,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和认识过程。人们经济、文化、政治上和差别往往使他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念。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形态也处于不断的转化过程中,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许多文化现象短时间难以定论,过早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除了最容易分清是非界限的那些文化现象外,其余则难免有失偏颇。
了解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汇合的背景和特征,对我们认识其对婚姻生育行为的影响是有帮助的。
 
二、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的基本内容
 
当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汇合,由于借助于现代化的通迅网络和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发展中的交通网络和9000万规模浩大的人口流动。因此传播的频率、覆盖率和负载信息量都是空前的。只要稍稍留意察看一下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不难发现,目前人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乘的、坐的、听的、看的,每一件都包含着文化交流的结果。
粗略归纳一下,大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一门知识密集型学科。又是一门处处联系着人类实践的学科。从物质基础来说,饮食文化联系着食料生产(即农、牧、渔业生产)和各类炉灶、厨具、餐具生产。饮食业本身也是一个生产部门,包括烹调业和食品制造业两类加工性生产。而烹调业又包含着营养学、食疗学、保鲜学、酿造学、风味化学、烹调学、饮食美学等学科;食品制造业包括糕点、饼干、膨化食品、各类豆薯制品、各类肉制品、各种糖果、各种饮料和各种冰淇淋等的制造。
饮食文化的外延则又升华出饮食美学(或称味感美学、品味学、味蕾美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饮食资源学等。
因此,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一门跨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融汇着科学与美学的综合性学科。
中国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比较系统的烹调理论,近千年来又形成了粤、吴、川、鲁、清真、素食、食疗七大菜系,从而展现出一个无与论比的美食海洋。我国的烹调知识、烹调技术、烹调美学不仅为世界惊叹,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曾说过:“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文明进步之深也。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
改革开放以来,久负盛名的中国饮食文化遍布世界各地,但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14年前对于国人来说,尚不知“可口可乐”、“肯德基家乡鸡”、“比萨饼”、“汉堡包”、“BLACK LABEL”为何物。现而今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口中餐。食品市场五光十色的食品中,有相当数量的食品是舶来品或中西合壁的新鲜物,大大饱了人们的口福。至于饮料市场,则更是目不暇接,进口的、合资的、引进技术自己生产的等等,数不胜数。随着饮食文化的交流,西方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快餐店、酒吧、冷热饮店,也在我国大小城镇乃至乡村集贸市场应运而生。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市场空前地活跃和繁荣起来,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于有的人士大声疾呼:“中国的钱都让外商赚走了”。
(二)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服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丰富的社会内涵。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通过这个窗口,往往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轨迹。
我国的服饰文化在几千年持续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固有特色,而且特别注意吸取各民族适用的东西,从而使我国服饰更加丰富、绚丽和多彩多姿。从历史上看,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服饰品种的繁多,色泽的艳丽,质地的优良,以及制作的精美,可以说达到了高峰。但是近百多年来(1840-1949年),由于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服饰文化同其它文化一样命运乖戾。新中国成立以后,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服饰文化发展不快,特别是十年浩劫中,服饰文化也是重灾区。服饰市场颜色单调,款式呆板,以至于男女老幼都难以辨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盛之]本土研究与“异文化”视野
下一条: ·[王铭铭]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及其终结?
   相关链接
·[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王静]闽东生育文化中的“身体在场”
·[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李明洁]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胡佩佩]从生育习俗中看农村女性身体的建构
·[陈岗龙]灰姑娘的两次婚姻·[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高静]架桥求花:中韩祈子仪式的对比研究·[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
·[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赵丽莉]赛珍珠《大地》中生育俗仪的淮畔地域风情
·[常睿]中国传统孕期禁忌习俗及当代遗存·[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
·[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覃丽芳]越南泰族的传统婚育习俗及文化蕴含
·[王小健]以《仪礼·丧服》论周代亲属称谓的几个问题·[周星]便溺·生育·婚嫁:马桶作为一个隐喻的力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