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张福三]论民间文化传承场
  作者:张福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 点击数:11760
 
(3)民间文化传承中自然场的开放性,更表现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民族和地方的民间文化的自然传承场,不仅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且还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周而复始,永不间断。这就在时间上保证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像河流一样奔流不息。加之参与节日聚会的成员,不仅成分较复杂,而且经常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之中,今年是这些人,明年又可能是那些人,甚至主持人都可能更换,也可能是轮流坐庄。当然,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里,基本人群是不可能改变的。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角度看,这种动态性使自然场形成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机制,它可以输出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也可以吸收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文化,使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可以不断更新,不断发展。这就是民间文化自身的生存智慧。
社会场也是民间文化赖以传承的平台和通道。冯天瑜等在谈文化生态的时候,也涉及到社会场这个概念。他们把社会场分作两个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前者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后者指的是人类创造出来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1](P10)
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体系中的社会传承场,与冯等的观点有不尽一致的地方,但在基本方面,还是相同的。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制度环境。与自然场相比较,社会场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要深广得多。民间文化的传承场与社会的联系的历史非常久远,它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原始人群及其社会组织。这方面由于材料的缺失而无从稽考了,但是产生于八九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民族社会,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材料,让我们窥测到其中的许多端倪。
众所周知,氏族社会是人类社会较原始的社会组织。这个社会组织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凝聚这个氏族社会每个成员个体的纽带,也是构成这个时期民间文化的核心,民间文化社会传承场也就应运而生了。而图腾是代表这种血缘关系的标志。它主要的象征物就是动植物、无生物、人工制品等等,每个氏族社会选择的图腾是不相同的,它还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分裂和融合,形成自己的图腾体系,图腾意识也产生了。这种意识与其说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意识,还不如说它更是一种社会意识。
围绕氏族社会里的图腾文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社会传承场,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它可以凝结于一个图腾柱上,它可存在于图腾的宗教仪式上,它可以依附于图腾的不同层次和体系中,它可以渗透进人和图腾的关系里,它可以描绘在各氏族的图腾服饰上,它可以传承于有关图腾的风俗习惯里,它可能贯穿于原始人类的娱乐游戏中,它更可能出现在作为远古时代各种意识形态的载体:音乐、舞蹈、神话、传说、歌谣、史诗等文化艺术的形式中。
各民族的成年仪式带有很强烈的社会场的特点。它至今还保留在各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化中。成年是一个人进入人生的一个转折阶段,它标志着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发育成熟。社会成员只有在举行成年礼之后,方能取得一个社会组织的承认,才是这个社会组织的正式成员,不仅取得恋爱婚姻的资格,而且还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句话,他才能从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这不仅对社会个体的成长有利,也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有利。
如汉族古代,男子20岁时要举行载帽仪式,就是所谓的冠礼;女子在15岁时要举行“及笄礼”,及笄就是在盘在头上的发辫上插上簪子。傣族有饰齿和纹身的习俗,表示他们从此获得恋爱和婚姻的权利,仡佬族还保持着非常古老的“打牙习俗”,打牙就是拔牙。从考古的发掘来看,这种习俗最早出现在山东、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的遗存上,属于新石器时代,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属于青春期拔牙,是一种最古老的成年仪式。瑶族的成年礼叫度戒,就是男子长到14~20岁左右,由度戒师主持,让他们从高高的木台子上,或者石岩上跳下来,度戒师还要给度戒者进行民族历史、传统、族规、宗教知识和生产技能等的教育。度戒后,改戴小花帽为包头帕。纳西族摩梭人,在男女的青春期,男子举行“穿裤子礼”,少女要举行“穿裙子礼”,一般在14~15岁左右。举行这种成年礼后,就可以穿上成年人的服装,并取得结交“阿夏”的权利。类似的成年礼,在彝族、普米族中也较流行。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氏族演变为民族。氏族意识上升为民族意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意识,被以村寨为代表的地缘意识所取代,图腾崇拜退出历史舞台,或置换变形为其他事物,而社神、村寨的保护神、祖先崇拜占据了精神世界的主要位置。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传承场在许多方面虽然被继承下来,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除隐形成全民族的大型社会传承场外,主要以村寨为单位建立社会传承场。
傣族是一个农耕文明较发达的民族,村寨意识强烈。千百年来虽然受南传佛教的影响,全民信佛,佛教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依托较成熟和完善的村寨这个社会传承场,傣族原有的传统的民间文化仍然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进入而灭绝,仍有它自己的生命和活力。村寨是傣族生产生活的中心舞台。因此,(1)每个寨子都要立一个寨心。这个寨心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移动,寨心不烂,寨里的人就不能分散;(2)每个寨子都要设四道门,所有的人都从这四道门出入,不能随便乱走;(3)寨子与寨子之间以河为界,田地与田地间以埂为界,不能相互争夺;(4)寨里的成员迁到别处,或别处的人要迁入寨子,都要在举行祭祖仪式后,方能迁入迁出;(5)居住在寨子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公益劳动等等。[2](P79~80)据傣文古籍《巴塔玛嘎》记载,这些传统早在千万年前的桑木底时代就出现了,并传承至今天。在建寨建勐的时候,一律遵照实行,而寨神、勐神、民族的祖先神就成了村寨的保护神。
哈尼族是云南农耕文明较发达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梯田文化,村寨也是他们民间文化传承的社会场。全寨性的社会活动、宗教活动与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如二月过“红石天”,播种前“换龙巴门”,五月过“鸦卡皮罗”(栽谷年),谷子打苞过“别我涅”(捉虫之意),开谷花时过“卡耶”(祭谷花祈丰收),谷子将熟时过“尼菠尼”(拿蚂蚱)等等。“龙巴门”即寨门,每寨门有正门一道,侧门两道,哈尼族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住在门内的人,可以得到村社神的保护和同寨人的帮助,离开了“龙巴门”,就意味着离开了神和集体,就会受到惩罚等。[3](P102)
白族的民间信仰很多,本主崇拜是白族最普遍的信仰,它也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村寨也成为这种民间文化的社会传承场。关于什么是本主,有不同的说法,我同意张旭的观点,他说:“本主这个词在白语里的含义,应该说是本地区的主宰神,即掌管本地区、本村寨民的生死祸福之神”[4](P30)。本主本主就是“本境之主”,它强调了这种宗教信仰的地域观念,它有别于原始氏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图腾崇拜的宗教信仰,本主成为一种以村社为单位而集体崇拜的社神,它是白族民间村社文化的组成部分。村社不仅是这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这种文化赖以传承的社会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婧]贵州白裤瑶服饰功能及变迁
下一条: ·[朱海鹰]云南澜沧江流域失落的蛙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