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作者:李广贞 钟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 点击数:16804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关于铜鼓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一直以来都属热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效应,一直持续。那么就铜鼓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教育、政府扶持、合理的媒体宣传等几方面着手来对其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
首先,将铜鼓客家山歌融汇入当地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只有将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才谈得上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建……学校应该成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重镇,并且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得到‘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成为具有自身文化素质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赋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神圣任务。”[10]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小学、中学或文化馆等单位,开设学唱铜鼓客家山歌的课程、兴趣班等,定期请专门的民间山歌手来口传心授,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学习和了解本地的客家山歌文化。
第二,加强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深化对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理解和重视,增加并监督资金的投入和使用。
地方政府需要树立地方经济与地方文化品牌同步协调发展的意识,在现有铜鼓客家山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再发挥地方优势,吸引各种研究专家、学者前来,并尽力与一些相关高校的研究机构联合起来,达成合作研究,实现资源成果共享。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使该地区的文化研究更为深入、全面、科学、系统化,同时也更具研究价值。在资金的筹措上,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拨出专门的研究经费;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高校或文化机构申请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经费;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企业赞助或社会各界的捐助。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政府部门一定要监督各种款项使用到位,使用到人,款项公开。
第三,有效利用媒体宣传与旅游业发展的互补优势,发展客家山歌。
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数码信息时代,人们通过便捷有效的媒体宣传,将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区,迅速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铜鼓客家山歌同样可以如此,比如我们选择合适的电台、电视台、刊物报纸等,专门建立栏目,对客家山歌音乐进行从文化意义到视听感受上的宣传,培养和拓展山歌的观众与听众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专门的网站、网页,将收集和采录的民歌,及民俗活动等介绍出去。同时,铜鼓客家山歌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可以作为旅游特色资源,借助其品牌优势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达到二者的相辅相成。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利用媒体宣传与旅游业作为介质来发展山歌音乐,其目的不在于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在于使得铜鼓客家山歌音乐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使人们通过民歌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了解民歌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寓意,从中汲取养分,从而了解和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
 
注释:
[1]臧艺兵,《社会变迁中的汉族民间歌手案例(1)》,《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2]减艺兵,《社会变迁中的汉族民间歌手案例(2)》,《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
[3]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4期。
[4]这里的“地域性”,指的是传统概念中的地域差别,因为交通、地貌、人们之间的联系交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各地域的社会个体接受各自地域的事物较多,接触它地域的事物较少,使得各地域的事物各自都拥有先天的地域优势。
[5]在由江西省铜鼓县文化局等编著,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铜鼓客家山歌》中,将铜鼓客家山歌分为六大类,即四句山歌、五句平腔山歌、五句高腔山歌、急板山歌、车车歌、其他山歌。
[6]《滩歌》,据说为一落第书生马秀才所作,他把修河全程545里河道中的险滩急弯都一一写进了滩歌,以警示排工行排。原词据说有200多行,因年久散失无考。
[7]《吴烟花》是当地的长篇叙事歌,篇幅较长,全本有225段,1125行。
[8]何晓兵,《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9]这里的“根”文化意义,实际上指的是传统音乐中所富含的带有民族认同感、互信感的功能意义,比如说客家山歌使用客家方言演唱,来自不同地域的客家人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听到传统客家山歌的声音就能找到自己的族群感,体会到亲切感和文化习俗的回归。
[10]谢嘉幸,《反思与探索———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内部资料),2006年5月。
(本文原载《农业考古》 2010年0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下一条: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20世纪中国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奇群体
   相关链接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
·[王露]川东资阳市白水地区化水调查报告·[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马梦莹]广东地母信仰初步调查·[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丁本恩]西王母本义及其形象、信仰变迁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