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关于铜鼓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一直以来都属热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效应,一直持续。那么就铜鼓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教育、政府扶持、合理的媒体宣传等几方面着手来对其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
首先,将铜鼓客家山歌融汇入当地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只有将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才谈得上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建……学校应该成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重镇,并且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得到‘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成为具有自身文化素质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赋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神圣任务。”[10]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小学、中学或文化馆等单位,开设学唱铜鼓客家山歌的课程、兴趣班等,定期请专门的民间山歌手来口传心授,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学习和了解本地的客家山歌文化。
第二,加强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深化对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理解和重视,增加并监督资金的投入和使用。
地方政府需要树立地方经济与地方文化品牌同步协调发展的意识,在现有铜鼓客家山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再发挥地方优势,吸引各种研究专家、学者前来,并尽力与一些相关高校的研究机构联合起来,达成合作研究,实现资源成果共享。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使该地区的文化研究更为深入、全面、科学、系统化,同时也更具研究价值。在资金的筹措上,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拨出专门的研究经费;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高校或文化机构申请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经费;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企业赞助或社会各界的捐助。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政府部门一定要监督各种款项使用到位,使用到人,款项公开。
第三,有效利用媒体宣传与旅游业发展的互补优势,发展客家山歌。
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数码信息时代,人们通过便捷有效的媒体宣传,将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区,迅速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铜鼓客家山歌同样可以如此,比如我们选择合适的电台、电视台、刊物报纸等,专门建立栏目,对客家山歌音乐进行从文化意义到视听感受上的宣传,培养和拓展山歌的观众与听众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专门的网站、网页,将收集和采录的民歌,及民俗活动等介绍出去。同时,铜鼓客家山歌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可以作为旅游特色资源,借助其品牌优势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达到二者的相辅相成。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利用媒体宣传与旅游业作为介质来发展山歌音乐,其目的不在于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在于使得铜鼓客家山歌音乐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使人们通过民歌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了解民歌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寓意,从中汲取养分,从而了解和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
注释:
[1]臧艺兵,《社会变迁中的汉族民间歌手案例(1)》,《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2]减艺兵,《社会变迁中的汉族民间歌手案例(2)》,《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
[3]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4期。
[4]这里的“地域性”,指的是传统概念中的地域差别,因为交通、地貌、人们之间的联系交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各地域的社会个体接受各自地域的事物较多,接触它地域的事物较少,使得各地域的事物各自都拥有先天的地域优势。
[5]在由江西省铜鼓县文化局等编著,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铜鼓客家山歌》中,将铜鼓客家山歌分为六大类,即四句山歌、五句平腔山歌、五句高腔山歌、急板山歌、车车歌、其他山歌。
[6]《滩歌》,据说为一落第书生马秀才所作,他把修河全程545里河道中的险滩急弯都一一写进了滩歌,以警示排工行排。原词据说有200多行,因年久散失无考。
[7]《吴烟花》是当地的长篇叙事歌,篇幅较长,全本有225段,1125行。
[8]何晓兵,《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9]这里的“根”文化意义,实际上指的是传统音乐中所富含的带有民族认同感、互信感的功能意义,比如说客家山歌使用客家方言演唱,来自不同地域的客家人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听到传统客家山歌的声音就能找到自己的族群感,体会到亲切感和文化习俗的回归。
[10]谢嘉幸,《反思与探索———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内部资料),2006年5月。
(本文原载《农业考古》 2010年0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