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作者:李广贞 钟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 点击数:16805
 
江西省铜鼓县部分客家山歌歌手基本情况调查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业
文化程度
能否识谱
现居住地
擅唱山歌类别[5]
聂文清
1929.6
离休工人
小学
铜鼓县城
四句歌、五句歌、车车歌、急板山歌
朱鉴铭
1934.5
会计、务农
高中
三都镇大曹村
四句山歌、车车歌、急板山歌
赖文峰
1947.4
史料干部、文工
高中
铜鼓县城
五句高腔、四句歌、车车歌
周小平
1957.5
文化局退休
初中
三都镇西项村
急板山歌、五句平腔
聂玉华
1936.8
务农
小学
铜鼓县郊
四句山歌
叶大忠
1966.12
务农、经商
高中
排埠镇
四句歌、五句歌、车车歌、急板山歌、其他山歌
王海泉
1949.7
广电局干部
高中
铜鼓县城
车车歌、急板山歌
卢玉美
不详
务农
小学
永宁镇毛田村
四句山歌、急板山歌
陈典菊
不详
务农
小学
排阜镇黄溪村
四句山歌
钟成名
不详
务农
小学
三都镇
五句平腔、急板山歌、其他山歌
李际荣
不详
务农
小学
排阜镇
五句高腔
王李菊
不详
务农
小学
棋枰镇棋枰村
五句高腔、车车歌
叶征华
不详
务农
小学
棋枰镇棋枰村
五句平腔
(上表格中,有些写明“不祥”的个人信息,是由于被访人有些或外出打工、或有其他事情,而在采访中无法与其本人联系到,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但他们的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
从上表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会唱铜鼓客家山歌的人在铜鼓的分布较广,县城、很多乡镇有;歌唱者的文化程度与掌握山歌的体裁、数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歌手的职业与掌握山歌种类、数量有直接联系,如,上表所示的赖文峰、王海泉、周小平都是研究客家山歌的文化干部,他们所掌握的山歌数量较多、也较广泛;有年龄记载的歌手,年龄越大,擅长演唱民歌的体裁越多,数量也越多,而我们调查走访的歌手几乎没有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也预示着铜鼓客家山歌传承的潜在危机。
 
五、思考和建议
 
铜鼓客家山歌音调质朴、富有特色、语言凝练、风格热情,散发出独具的魅力。在当今社会现实境况中,其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通过走访调查,笔者为铜鼓客家山歌的当前状况和前景产生一种担忧。首先,一些铜鼓客家山歌因其结构较大,歌词庞杂,并沿袭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流传过程中,极易遗忘,甚至逐渐失传。比如用客家山歌形式演唱的《滩歌》[6]、《吴烟花》[7]等都是篇幅较长大,所以较难记忆,不易流传;还有些山歌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旅游业的逐渐发展、外来文化渗入所带来的冲击等因素作用下,许多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正根据不同人们的需求而逐渐产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比如政府借助民俗活动,“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表面宗旨,实际上是‘音乐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举措……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某些元素加入商品性的流行意义之中,创造一种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的商品性混血音乐品种和风格。”[8]然而这种变化可以带来双重效应:其一,客家山歌的形式和内容获得丰富,其受众面(包括各种年龄段、不同阶层等人群)可以得到拓展,从而曾强了其自身的生命力;其二,随着铜鼓客家山歌内容、形式和生存环境的变化递增,很可能导致原味的客家山歌及其所负有的传统“根”[9]文化意义逐渐消亡。就像现在许多年轻人根本不会唱本地的山歌,更无法亲身体验山歌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下一条: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20世纪中国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奇群体
   相关链接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
·[王露]川东资阳市白水地区化水调查报告·[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马梦莹]广东地母信仰初步调查·[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丁本恩]西王母本义及其形象、信仰变迁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