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作者:李广贞 钟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 点击数:15872
 

 

一、一位客家山歌歌者的经历
 
聂文清,78岁,1929年出生,是铜鼓县的一位离休老人。在铜鼓,唱客家山歌的老艺人中,数他的民歌唱得好。同时,他的社会阅历丰富,在多种不同社会身份的转换之中,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等各个特殊重要历史时期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因此,本文选择他作为案例,来探析铜鼓客家山歌在社会变迁中的演进历程。
聂文清,祖籍福建,自幼出生于铜鼓县排埠镇三溪村一个叫“蔡坑子”的地方(与万载、宜丰交界),在当地的“太阳岭”山脚下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从7、8岁时,他开始接触书本,偶尔在私塾读古书(如《孝书》、《三字经》等),同时,还要做许多农活家务,如放牛、割草、砍柴等。由于家中贫穷,13岁开始,聂文清开始在铜鼓县城读“洋书”(即今天我们说的当地第一小学),他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换钱,用以维持读书的生活费用。1949年8月,铜鼓解放,聂文清随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0749部队,随军参加过解放海南、抗美援朝等战役,后光荣复员,回到铜鼓,便常年工作在城乡之间。
聂老说,最初接触铜鼓客家山歌是在他7、8岁时,主要受其大哥(李广赞,很会唱山歌)的影响,经常在夜晚时间,兄弟俩就开始唱山歌打发时间,边唱边学;另外,白天做农活(如割草料、砍柴等)的时候,和大伙在一起,边劳动边唱山歌,尤其是青年男女之间对歌,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聂文清学会了唱山歌。聂老跟随解放军出去后的那段时间,很少唱山歌,后复员回铜鼓,因为工作原因,他长期奔波于乡村基层,回复了儿时的地域环境,和群众打成一片,又唱起了山歌。
对于聂老而言,山歌音乐既是劳动闲暇和困苦生活的慰籍和解脱,又是人们之间感情交流的好工具。聂老告诉我们,唱山歌是需要有特定的环境和心情状态的,“有时劳动了一天,回到家就想躺下休息,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只想着能饱饱吃上一顿就好了,根本没有心情唱山歌……”,“有时大家一块劳动时,很闷,于是就有人唱起了山歌,大家觉得这样劳动起来更加开心,于是大家都会跟着唱……”,“青年男女在交往时,常常要对山歌,对来对去,大家就熟悉起来了,要是觉得对方唱得好,交往的成功率就比较高了……”。因此,笔者认为,山歌功能的发挥需要特定的环境状态支持:一方面,当劳累、或生活不快时,都会借助唱歌放松精神或排遣心中的郁闷,但这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音乐可以转换人的精神注意力,如果过度劳累,或精神疲惫,就有可能疏远歌唱,根据各人精神状态即时的不同,唱歌有时是引起人积极的心理反映,有时则相反[1];另一方面,由于一定的社会发展因素,在人们的心目中,会唱山歌的人头脑聪明,男女交往时,这就成为择偶的一个条件,民歌唱得好不好成为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这和现在商品经济社会对价值的取向大相径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入较快发展阶段,铜鼓县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业,以其本土文化的特色吸引外来的游客,铜鼓客家山歌作为当地一大传统文化特色,又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唱山歌的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随之提高。聂老很是自豪地告诉我们,由于,山歌唱得好,他经常受邀请,参加铜鼓县组织的一系列铜鼓客家山歌演唱晚会、慰问、宣传等活动,演唱铜鼓客家山歌。聂老还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的是街上商铺天天播放的流行歌曲,对于客家山歌,他们大多不唱,也不学了。可见,随着社会形式和个人处境的变迁,民歌在不同时期受到人们不同文化情绪内涵所带来对其重视程度的不同。因此民歌和唱歌者之间的关系永远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
从上我们看出,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政治、经济、文化都浓缩在聂老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即使在这偏僻的山村,一位普通人的生活小调,也仍深深触及到这种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现代经济活动中山歌及其歌手的现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较大的经济、思潮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目标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个体积极介入各种经济活动中,以发展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状况,铜鼓客家山歌的歌手同样不例外,在这种状况下,铜鼓客家山歌本身也逐渐产生了新的价值。
以聂文清为例,聂家在当地属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一户,聂老俩口子与他的儿子、儿媳、孙子同住,一家人住在一个简单的两层小瓦屋里,他老俩口基本靠聂老一人的离休工资为收入,再种些蔬菜一类的买,以补充收入。这几年当地政府为打响客家牌,促进经济与文化比翼双飞,加大了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力度,并积极发展旅游业,将铜鼓客家山歌作为铜鼓文化的重要堡垒,筹建了“客家山歌编撰研究室”、“客家山歌艺术团”等,聂文清因其有一定的文化,能说普通话,又会唱客家山歌,他在这一带还小有名气,有外地的人来旅游或作学术研究等,都会找到他做向导,这样一来他还能有一些收入。聂老还向笔者透露,当地正准备办几家“农家乐”饭店,这样到了游客多的旺季,由会唱客家山歌的歌手来陪游客玩,给他们唱山歌,每次歌手都将会得到一定的报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下一条: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20世纪中国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奇群体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张巧坭]西山永定河传世文献调查报告·[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裘兆远]从家堂看太湖渔民俗信的变迁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