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神庙部》,《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第七页上。
(5)(7)俞樾:《关三郎》,《茶香室丛钞》卷十五,笔记小说大观本,第四页上下。
(6)孙光宪:《关三郎入关》,《北梦琐言》卷十一,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6页。
(8)洪迈:《关王幞头》,《夷坚志·支志·甲》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2页。
(9)《礼乐五》,《新唐书》卷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7-378页。
(10)参见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郭文称上引资料系王曾瑜先生见告,但不知王氏所自。从《古今图书集成·神异曲》卷三十七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敕封关羽并“令从祀武成王庙”看,宣和五年前关羽确实没有从祀武成王庙。
(11)《关圣帝君部》,《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第二十九页下。
(12)参见金井德幸:《社神和道教》,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143页。
(13)李商隐《娇儿诗》即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之句,见《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244页。
(14)高承:《影戏》,《事物纪原》卷九,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四十三页下。
(15)孟元老:《京瓦伎艺》,《东京梦华录》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3页。
(16)苏轼:《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东坡志林》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17)陶宗仪:《院本名目》,《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本,第八页上下、十二页上下。
(18)钟嗣成:《录鬼薄》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9、17页。
(19)钟兆华:《前言》,《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巴蜀书社1989年版。
(20)(21)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31页。
(22)转引自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册,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49-50页。
(23)洪迈:《名将晚谬》,《容斋续笔》卷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八页上。
(24)陈寿:《关羽》,《三国志》卷三十六,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751页。
(25)(33)顾家相:《五余读书廛随笔》,转引自朱一玄上揭书第95页。
(26)徐珂:《以祀关羽愚蒙》,《清稗类钞·丧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6页。
(27)袁枚:《随园诗话》卷五,民国十年上海著易堂刊随园全集本,第十五页上。
(28)梁章钜等撰:《庙祀上》,《楹联丛话》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3页。
(29)章学诚:《丙辰札记》,《章氏遗书》外编卷三,民国十一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第五十三页上下。
(30)(31)王侃:《江州笔谈》卷下,转引自朱一玄上揭书第99页。
(32)何德刚:《容座偶谈》卷四,转引自郭松义上揭文第130页。
(34)《汉寿亭侯新庙》,嘉靖《宁夏新志》卷之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第四页下。
(35)《坛庙》,《宁德县志》卷二,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36)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340页。
(37)(39)《南京神庙》、《京师九庙》,《明史》卷五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04、1305页。
(38)(40)孙承泽:《汉寿亭侯庙》,《天府广记》卷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41)(48)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关帝庙》,转引自郭松义上揭文第130页。
(42)崇厚:《盛京典制备考·庙寺》,转引自郭松义上揭文第128页。
(43)《中祀》,光绪《清会典事例》卷四三八,清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44)(45)《祠祀》,《顺天府志·京师志》卷六,光绪十二年刊本。
(46)参见郭松义上揭文第128-130页。
(47)蒋一揆:《正阳门庙》,《长安客话》卷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页。
(49)薛福成:《亡兵享关帝庙血食》,《庸庵笔记》卷之五,笔记小说大观本,第二页下。
(50)赵翼:《关壮缪》,《陔余丛考》卷三十五,乾隆五十六年刊本,第十页上。
(51)于敏中等:《城市》,《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98-699页。
(52)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2页。
(53)参见黄育缏:《破邪详辨》,《清史资料》第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萧一山编:《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卷四、五,岳麓书社1986年版。
(54)关于唐宋以来高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参见Robert M.Hartwell:“Demographic,Political,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750-1550”,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2,no.2(1982),pp.365-442.
(55)Edward P.Thompson: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
(56)参见Aron Gurevich:Medieval Popular Culture:Problems of Blief and Perception(tr.by jános M.Back and Paul A.Hollingswor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Carlo Ginzburg:The Cheese and the Worms;The Cosmos of a Sixteenth-Century Miller(tr.by John and Anne Tedeschi),Penguin Books,1983.
(57)参见Eric Hobsbawn and Trence Ranger eds:The Inventionof Tra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4.
(58)参见拙文:《文化传统的创造和社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盆胜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本文原载:《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0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